廉颇在中国人心目中是无比高大的,然而,那是文学,是舞台,也就是说,高大的英雄廉颇,只是个艺术形象,而历史上那个真实的廉颇与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相差很远的。
大将军廉颇攻齐、魏、燕等弱小国家,可谓是战绩赫赫,但是面对主要敌人秦国,就不是这样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道远险狭”,在廉颇看来是不能出兵的理由。同样是“道远险狭”,在赵奢看来却是胜利的条件,结果是赵奢“大破秦军”,打了胜仗。
司马迁记廉颇的对秦作战仅仅一次,就是秦赵长平之战的第一阶段。赵孝成王七年(前259年),赵国在赵奢已死、而蔺相如又久病,无人可以出征的情况下,不得已才让廉颇出战的。结果如何?战斗开始后,廉颇因首战失利“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廉颇的坚壁不出,并非像有人说的那样是英明之举,而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廉颇能在远道而来的秦军立足未稳、部署不定时给以重创,长平之战应该不会是这个结局。可是,由于廉颇初战失利,既而是消极防御,使得秦军有了重新调整部署的时间。坚壁不出,并不是赵国的战略初衷,因此赵王很生气,既对廉颇大军伤亡惨重而恼怒,又很反感廉颇固守城池不敢迎战,后来又听信了秦国间谍的言论,撤了廉颇的主帅职务。
的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开篇就说,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但那时是秦国着力南下,主力在巴蜀荆楚,赵国与周围国家相比尚属强大,廉颇假借着虎威,尚可打一些胜仗。但在秦人来攻时,他与赵奢、李牧、蔺相如等敢打敢碰的人相比,就不可同日而语了。然而,赵奢、李牧、蔺相如都没有廉颇名气大,这是因为廉颇还有一个“负荆请罪”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