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堂、海松、厚发、启华、义斋及西路军牺牲的诸烈士们:
你们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坚韧不拔、自我牺牲的精神和英雄气概是我军无上的光荣。
徐向前敬挽
1958年,周恩来指示,把董振堂的遗孀贾明玉接到北京,在北京展览馆路分给了两套住房,让她和女儿董光苔一起生活,并由总政照顾,颐养天年。
1962年,叶剑英写了一组《建军纪念日怀战烈》的诗,分别对刘伯坚、赵博生、董振堂、左权、陈赓表示深切怀念。其中写董振堂的一首是:
英雄战死错路上,令我深怀董振堂。
猿鹤沙虫经世换,高台为你着荣光。
1979年8月5日,兰州军区政委、曾任红五军团第十五师(原少共国际师)政委的萧华,来到高台悼念董振堂及西路军烈士。回忆起当年的战友和兄长(董振堂比他年长21岁),他不禁涕泪沾襟,写了两首诗:
其一
肃立高台悼忠魂,犹闻宁都号炮声。
击案愤起千城将,振国英雄拭雱锋。
其二
战死错路志未酬,留取碧血化红旗。
七天七夜一部书,悲壮千古泪沾襟。
中共着名“五老”之一谢觉哉的夫人、全国政协委员王定国于1983年重返河西祭访高台烈士陵园时写下了一首《癸亥年七月二十四日重返甘肃》:
四十七年前,边陲起黑烟。
董杨算俊杰,为国把躯捐。
英雄儿女战,声震祁连巅。
雪压青松翠,风吹赤旗鲜。
1985年8月3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从张掖来到高台烈士陵园。在烈士纪念堂,面对红五军军长董振堂的遗像,胡耀邦凝视了好大一阵子,说道:“董振堂是个人才,是一位好同志。”在松柏掩映的红五军烈士公墓前,他详细观看了墓碑,并绕墓一周。在董振堂、杨克明烈士纪念亭前,胡耀邦默读了烈士生平介绍。胡耀邦在座谈时说:“董振堂是个好同志,应该搞董振堂同志的塑像,要用大理石搞好。”
解放军艺术学院原院长魏传统曾是西路军的一员。1986年,他重返河西走廊等地时,于8月30日在高台烈士陵园题词并写下了一首《董振堂杨克明同志千古》的诗:
昔言讲学设高台,未料城崩动地哀。
董杨血战抛头颅,此来含情尤缅怀。
1988年1月23日,红军老战士、南京军区炮兵顾问、少将陈靖离休后来到高台时,面对董振堂烈士被割下的头颅照片,感慨万端,写下一首《七律·高台怀古》:
黑水河畔苦思寻,难忘滔滔烈士魂。
西去艰难勇碎骨,东返险危敢粉身。
正确使命正确路,英雄军队英雄城。
高台城头当高瞻,荣光首属红五军。
怀念、哀思无穷尽。老战友们为什么这样怀念他?一是因为董振堂是红军中的名将,屡立奇功,只可惜英年战死,壮志未酬。二则董振堂一向以善打恶仗、硬仗而闻名,讵料形势发生变化,敌我力量悬殊,“战死错路”,英雄遗恨,也使幸存者每每扼腕沾襟。三为董振堂之死固然不失名将的英雄气概,但过于惨烈、悲壮,使得老战友们感怀万端。董振堂之死,诚如萧华诗云:“悲壮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