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相比较而言,林炳才回忆的中弹受伤后跌下城墙牺牲的说法比较可信。林炳才时为红五军军部警卫员,离休前为汕头军分区副司令员。他是血战高台时的见证人。他在《回忆军团长董振堂二三事》一文中如是记述之后,众人一般采用此说。这一说法从马家军电报中“阵亡”一词也可得到印证。马家军的电报说“阵亡”,实际上就是承认董振堂不是他们马家军“斩毙”或者“击毙”的。自杀殉职和让警卫帮他结束自己的生命的说法可能性不大。双枪并举射击敌人后自杀殉职这种说法,在当时参加过高台血战的红军的回忆录里面都没有出现过,此说一般出现在再生性的文章和书刊里面。至于让警卫帮他结束自己的生命一说,按照常理判断是没有这种可能性的,况且这种说法本身没有有说服力的材料能证明。
至于“击毙”、“斩毙”之说,纯属马家军为邀功请赏而夸大其词,因为敌我众多的材料里面此说只此一家,别无他证。马家军“阵亡”的电报对此说也是一个否定。况且,马家军官兵若“击毙”董振堂这样的红军高级将领,必会受到重赏和升迁,但实际并无此种情况发生。
折身沙场寻常事,何必马革裹尸还!董振堂大无畏的革命英雄形象是在长期的斗争中逐渐形成的。他牺牲后,身首异处,至今也未找到其遗体。但无论怎样,董振堂的牺牲都是英勇的、壮烈的,他的形象都是高大的。正如长征前夕他和刘伯坚谈心时说的那样:“刘主任,请党相信,无论怎么艰苦的条件,无论怎样残酷的战争,无论怎样险恶的形势,我董振堂都是一名共产党的红军战士,生是共产党的人,死是共产党的鬼,我决不会做出对不起党,对不起革命事业的事来。”董振堂以身殉职,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坚决革命的同志”
董振堂壮烈牺牲的噩耗传出后,红军为之震动,延安为之震动。
在为董振堂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深情地讲道:“他是一个好同志,是一个坚决革命的同志……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们的革命队伍就是需要这样的同志……”
董振堂的战友们也始终在怀念他。1946年,刘伯承、邓小平将董振堂的堂兄接到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详细询问遗属情况,随后派人将烈士流落到安徽的遗孀贾明玉一家接回冀南,后由宋任穷派冀南军区领导给了房子、几十亩地及60万边币。
1957年,高台烈士陵园建成。陵园内建立了“董振堂同志纪念碑”和“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第五军阵亡烈士公墓”。园内董振堂纪念亭柱上的楹联是:宁都豪气千秋在,高台雄风万古传。亭内纪念碑正面镌刻着隶书“董振堂同志纪念碑”,北面镌刻着360余字的《董振堂烈士传略》。当年董振堂的上级领导、红军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题写了别具一格和饱含深情的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