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头岭伏击战是八路军129师组织的一次经典作战,采取了攻点打援的战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神头岭一战最关键的伏击地点从表面上看根本不适合伏击,所以完全出敌意料,取得了辉煌胜利。
1938年3月3日,129师386旅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讨论作战计划,大家根据地图,觉得神头岭是个理想的伏击地点。到了神头岭一看,才发现和地图上完全不一样。神头岭山梁长约几公里,宽不过一二百米,山梁北面隔着一条山沟与申家山遥遥相望,山梁西面就是只有十来户人家的神头村,公路根本不是在山谷沟底,而是在山梁上,除了公路边有一些国民党军队残留的破旧工事外,再也没有任何隐蔽物。
神头岭确实不是一个打伏击的理想地点,日军也是肯定这样认为,所以思想上一定会很麻痹,也就不会有太高的戒心,所以正可以出其不意进行伏击。
果然日军上了当,根据日军资料,当时从潞城出发的增援部队,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由林清少尉率领的第16师团野炮第22联队第4大队辎重部队90人;二是由笹尾二郎中尉率领的第108师团第108联队第2中队辎重部队343人;三是由伊藤少尉率领的第108师团步兵第117联队第2中队第3小队52人,以及两名随军记者高桥正男、本多德治,总共是487人。在这批援军中,共战死399人,失踪8人,骡马损失314匹。
这一战后,108师团在军车上刷上“专打386旅”的标语,算是叫阵,或者更确切说是安慰一下自己受伤的心灵。
神头岭伏击战是129师在长生口伏击之后,又一次采取攻点打援战法所取得的辉煌胜利。取胜的关键,是一反常规在没有任何隐蔽物的狭窄公路上,将部队隐蔽在日军每天司空见惯的路边破旧工事中,收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就连日军也不得不承认,神头岭伏击战是“支那一流的游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