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距离战斗时,鸟铳发挥了灵活、善瞄准的特性:由于枪管长且直,所以容易打准;一手托枪身、一手握枪柄,可稳定持枪;变手点发火为枪机发火,不用考虑火绳是否熄灭,提高了点火时防风雨的能力。
鸟铳的出现引起了军队装备的重大变化,很快就成为明、清军队的轻型火器装备之一。据古籍记载,戚家军步营有2699人,装备鸟铳1080支,约占40%。
鸟铳示意图
3、地雷成为防守“悍将”
地雷作为一种传统的防御武器,是抗倭中的防守“悍将”。地雷以火药的发明为基础,南宋时的“震天雷”就是地雷的雏形,明中后期使用渐广。明代雷壳多为铁铸,引信也得到了改进。
明代地雷
明万历年间,各种地雷纷纷问世。万历八年(1580),戚继光镇守蓟州时,曾制钢轮火石引爆装置“钢轮发火”:在机匣中安置一套传动结构,当敌人踏动机索时,匣中的坠石下落,带动钢轮转动,与火石急剧摩擦发火,引爆地雷。这种装置提高了地雷发火时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明朝末年,地雷的种类更是纷繁多样。据《筹海图编》、《练兵实纪·杂集》、《武备志》等书记载,明军所用的地雷有10多种。按引爆方式区分,有燃发、拉发、绊发、机发等;其布设方式除单发雷外,还有利用引信控制爆炸的群发雷、一个母雷爆炸引爆若干子雷的“子母雷”等。根据作战需要,还可将地雷设置在车上、建筑物内或用动物运载地雷冲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