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10岁丧母,十五六岁时寄居外祖父家,学习文韬武略,始成大器。十九岁任明朝辽东驻军部队少尉军衔的将军。1583年,24岁的努尔哈赤祖父、父亲被明军误杀,他世袭父职担任上校军衔的建州左卫都指挥。
努尔哈赤自领兵起事42年以来,取得了数不清的重大战役的胜利,被视为“神勇之王”。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天之骄子”,却在辽宁兴城的宁远吃了败仗。《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载努尔哈赤宁远之败时说,帝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惟宁远一城不下,遂大怀忿恨而回。
宁远位于京沈之间的辽西走廊,距离山海关仅六十余公里,背临大海,面向燕山,是东北进入关内的咽喉要道,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努尔哈赤
1626年正月,所向披麾的努尔哈赤率八旗大军浩浩荡荡开赴宁远。而此时,镇守山海关地区的是明朝正省部级的兵部尚书、蓟辽经略高第。当高第听说努尔哈赤前来进攻,早就吓破了胆,立即下令尽撤锦州、大凌河、宁远诸城守军,将枪炮、粮草转移到关内,放弃关外土地400里。
但是此项命令,却遭到时任县处级的宁前道袁崇焕的坚决反对。《清史稿》记载,高第尽驱锦西人民入山海关。宁前道袁崇焕誓守不去。
高第于是就撤掉宁远周围的所有军事驻防,只留下袁崇焕坚守的宁远孤城。袁崇焕是一个进士出身的文官,没有作战经验,面对的却是努尔哈赤这样的强大对手,背后还有高第等昏官的抵毁,宁远之战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开始的。
袁崇焕
正月25日,努尔哈赤亲率十万大军攻城,袁崇焕兵力虽然不足两万人,但袁崇焕“刺血为书,激以忠义”,号召全城军民誓与宁远共存亡。
宁远战役开始后的第四天,面对愈来愈勇的后金士兵全力攻城,袁崇焕命令明军用葡萄牙制造的、威力巨大的红衣大炮向后金士兵开炮。
后金士兵惧怕利炮,畏缩不前。努尔哈赤见状大怒,驱马挥刀驱赶士兵向前冲锋,恰在这时,一发炮弹打来,正好在努尔哈赤的马后爆炸,努尔哈赤应声落马。现存的明蓟辽经略高第在战后奏报中清楚地写道:“奴贼攻宁远,炮毙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众贼抬去。”明朝文学家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也记载:“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两天之后,身受重伤的努尔哈赤率兵忿恨从兴城退还沈阳。仅过了半年多,1626年9月30日,努尔哈赤因伤势过重,在沈阳市金堡村病逝,终年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