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亲如兄弟到反目成仇,我就是见证了中越历史的活本本。”这是一段骇人听闻的历史,现年72岁的阮东策老人作为一个普通人,自然也无力逃脱历史的宿命。
“越南接受了教训,但实际上受到教训的却是莫斯科。苏联实力的神话在十分动荡不安的东南亚地区一下子破灭了。”日本媒体1979年3月6日的一篇题为“打破神话”的报道认为,中越冲突的背后其实是中苏两个大国的较量。
一只蝴蝶在北美煽动下翅膀,就可能引起南美洲的一阵龙卷风。同样,中越的军事冲突也加剧了中苏边境地区的紧张局势。向《国际先驱导报》讲述起当年中苏边境局面时,哈尔滨市双城林业局退休干部王庆喜仍显得很紧张。
越南同苏联签订协议以加强联盟
“当时我在位于中苏边境的双鸭山林场工作,越南自卫反击战打响后,大家觉得苏联人很可能随时会打进中国,”王庆喜回忆说,当时中苏军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中国一侧开始有谣言称“苏联军队已经打过来了”,结果大批群众向内地逃散。
巧合的是,中国民众自发的转移行为,又被苏联理解为“中国在疏散人口,积极备战”,因此,苏联一侧也随后进行了大疏散。最后,中央弄清了事情后严厉批评了黑龙江地方政府,“不要前方打胜仗,后方出洋相”。
苏联指挥官在视察中苏边境
事实上,中国在中越边境地区集结军队的同时,在东北、西北和华北“三北”地区的解放军作战部队也进入了备战地域,随时准备反击苏军可能的军事攻击或军事牵制行动。
不过,苏联并没有履行同越南的军事同盟条约,中苏边境在不安中度过了危险期,没有发生任何擦枪走火的事件。“1979年中越边境冲突,实际上是以中美为一方、苏越为另一方在东亚的一场具有战略意义的角逐,”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宫力教授认为,“教训越南”是冷战时期中美战略协调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