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自1939年以来,几乎每一年,军委会都曾制定整军、缩军计划,但年年都缩不下来。
抗战期间,军委会内部分成两派,一派主张缩军,一派主张扩军抗战八年,为抵御日军,中国曾深度陷入了一种无解的军事难题之中,那就是:究竟是该走扩兵之路呢,还是该走精兵之路?
最高军事机构“军委会”,自1939年至1944年,始终在为这件事情争议不休。其中,军令部部长徐永昌是主张走扩兵之路的代表人物;军政部部长陈诚、军训部部长白崇禧等人,则是主张走缩军之路的代表人物。
抗战时期的国军
1940年6月12日,军委会开会,白崇禧在会上提出:目前国军,每个师都有差不多三千人左右的缺额,全国军队的缺额,则高达七十万。白建议“师与师归并,以充实小单位”,并认为大约可以合并掉四、五十个师。如此,师的空额没有了,可以节省军费开支,同时也增强了每个师的战斗力。
关于国军的缺额,白的说法并不算夸张。1943年戴笠曾在给蒋介石的密电中报告道:驻在云南的中央军各师长,都自称“现有战斗士兵八九千人”,但实际上“师士兵缺额均甚巨大,如三十六师现在腾北一带游击,实数仅约四千人,八十八师现任怒江西面防务,实数仅约四千五百人”。这些师空额过半,比白崇禧的说法要严重得多。
徐永昌则在会上持反对意见,认为白崇禧这一建议,不切实际。徐的看法是:眼下各师存在缺额,合并后,缺额仍将存在。因为出现缺额的原因,第一,是“师团营连排班各长能力不够,各无能力统率其现有之大数量”;第二,是“军长督导不力与军政部补充欠周”。
侵占上海的日本军队
这两个问题不解决,缩编后,短期内空额被补上了,长期而言,空额仍将再次出现。而且,徐永昌还认为,目前国军在抗日方面存在的困难,不是师太多了,而是师太少了,所以“不敷分配,如李仙洲奉令援鲁,一年半不能出发”。徐的建议是:按带兵官的统率能力的大小,将各师整编为“大小师”,能力强者带“大师”,能力弱者带“小师”,如此,不但缺额可以减少,师的数量还能增加二、三十个,以满足战场之需。
徐永昌对国军“师团营连排班各长能力”的判断,其实是当时国军高层的公论。譬如,蒋介石就曾多次在军队高层内部讲话中,比较国军将领与西方国家及日军将领之间的差距,蒋明言:“我们做总司令的,只比得上人家一个团长,我们的军长、师长,只当得人家一个营长和连长。”从这个角度而言,徐的见解,也有他的道理。
类似的争论,在军委会内部始终没有停止过。同时,国军的膨胀也没有停止,至1941年夏,已从1937年开战前夕的170余万,锐增至500余万。鉴于军费所带来的巨大财政压力,心腹干将陈诚,也不断劝说蒋介石缩军。陈诚的看法是:“以我国家之人力、物力,究能否养此二百七十个师(注:1939年数据),实不言而喻。与其庞大无力徒耗国帑,反不若缩小充实,以求精锐。若能将集团军缩为军,军缩为师,师缩为旅,按级递缩,则节省经费必多。以此经费,用于装备之充实及特种部队之建设,则力量定必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