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垂直风雷:中国直升机研发秘史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6-01 01:26:57

  在大学设立直升机专业

  中国的航空工程教育事业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5年前后,清华大学、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北洋大学等学校相继开办了航空组、门、班、系,教授航空专业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空气动力、飞机结构与设计、发动机结构与设计等。直到40年代,那时的航空工程系中,还没有直升机专业。在抗战时期,成都的中央航空研究院曾开展过有限的直升机理论研究。1944年,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在昆明从事过直升机的研究,并有论文发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设航空工业迫切需要大量科学、技术、管理人才,兴办航空教育成为一项急迫的任务。因此,航空工业创建一开始,国内航空院校的调整就开始了。

  1952年,清华大学航空学院和四川大学、北京工业学院的航空系合并成立北京航空学院。原中央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的航空系合并成立华东航空学院。该学院1956年迁往西安,改称西安航空学院,1957年与西北工学院合并组成西北工业大学,70年代初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也并入此校。1952年,还成立了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这个学校1956年升格为南京航空学院。同年,苏州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并入南航。至此,航空工业有了3所高等航空院校。

  1956年,中国决定创建直升机工业,第二年的10月,在西北工业大学创建当时中国航空高等学校唯一的直升机设计专业。为此,相应成立直升机设计教研室,由许侠农教授任教研室主任。

  为了建立相应的专业师资队伍,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派王适存赴苏留学,师从苏联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界泰斗维尔特格鲁勃,在莫斯科航空学院攻读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副博士学位;二是在当时研究生班中选择郭土龙、张晓谷二人攻读直升机专业,从师许侠农教授,成为以后直升机专业教师队伍中的骨干成员;三是在学校57届毕业生中选留陈秋铭、朱于、郭泽弘,及应届北航毕业生孙之钊4人为直升机教研室专业教师队中的成员。此后,相继有各届毕业生留校补充直升机专业的师资队伍。

  直升机教研室成立初期,既无专业用教材,又无相应的教学实验手段。当时唯一可供参考的专业书籍仅有苏联布拉图欣着的《直升机构造与设计》和尤里也夫着的《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大家只能靠自学和讨论来理解有关直升机的基础知识。

  许侠农教授除肩负繁重的创建任务外,还亲自授课。此时,第一届直升机设计专业的学生已在咸阳西北工学院原址入学,为了向学生们介绍直升机专业,许侠农带领教研室全体教师带着一些木制的直升机模型,乘坐火车到咸阳去看望自己专业的第一届学生。

  1960—1961年夏,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直升机教研室副主任达林副博土应邀来校讲学,带来了大量的苏联教学参考资料,其中包括有关直升机的构造图纸、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图纸资料等,这是苏联专家第一次以“直升机构造设计”为主要内容的较为系统的讲学,为以后编写最初的直升机专业教材和教研室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1961年秋冬,王适存从苏联学成回国任教,他以其在苏联对直升机旋翼涡流理论方面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开创了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研究的新起点。回国后,除在教研室内部向广大青年教师讲授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基本理论外,还自己动手编写直升机空气动力学教材,为提高直升机专业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并培养了相当数量的研究生,为直升机专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70年,根据国家航空教育的布局,西工大直升机专业搬迁至南航,以后,直升机专业在南航又有了新的发展。经过多年建设,直升机专业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及优秀的年青师资队伍,并拥有南航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一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实验室,从直升机专业建立以来,共为国家培养了1000余人的直升机科技人才,这些人才投身直升机型号的研发和直升机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取得了一大批成果。

  王适存创立直升机领域“涡流理论”

  在中国直升机事业发展50年的进程中,有1个人与直升机事业息息相关,他就是王适存。

  王适存1926年9月26日生于湖南长沙。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航空系。1949年9月,在浙大任航空系助教,并完成浙大风洞研制工作。1952年秋到南京华东航空学院任讲师。

  除授课外,还翻译了俄文专着《空气螺旋桨》。1956年华东航空学院迁至西安后,王适存来到西安古城任教。

  1956年,正值国内掀起“向科学进军”热潮,王适存参加了全国首届公派留学研究生考试,被选中派往莫斯科航空学院直升机专业留学,正是在这一年,中国决定创建直升机工业,第二年,王适存任教的西北工业大学决定开办直升机专业。

  王适存1957年秋进入莫斯科航空学院攻读直升机专业。1961年春获得副博士学位。其学位论文《直升机旋翼广义涡流理论》解决了旋翼在前飞时的流场计算问题。直升机在垂直飞行状态下所产生的涡流场的分析,过去已有经典的理论和算法,但在前飞状态下,其涡流场就很复杂,要想把轴流时的涡流理论推广到斜流时的涡系上,就有相当大的难度了。在王适存执着地钻研下,他终于发现在斜流的涡系上,沿母线的涡元强度和方向都是相同的,从而可以沿母线方向找到求解方法。在1961年春获得副博士学位答辩中所作的毕业论文中,王适存创造性地提出了直升机旋翼在前进状态飞行时涡流的算法,这个算法被国际上称为“王适存涡流理论”。

  1966年,在苏联出版的直升机方面的经典着作《直升机计算和设计》中,将“王适存涡流理论”收录在该书中。王适存的论文“旋翼广义涡流理论”,还被美国ad报告全文译载。

  王适存回国后,到西北工业大学任副教授。他撰写的《直升机空气动力学》是我国直升机技术方面第一部专着。1965年,他倡导自行研制直升机延安2号。

  1970年冬,王适存随直升机专业调整到南京航空学院工作。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成立后,王适存为了把他的旋翼广义涡流理论应用于旋翼设计,在设计所技术人员的协助下,撰写了《直升机旋翼气动载荷计算》手册,迄今仍是我国直升机型号设计的主要方法。

  1978年,王适存被评为教授。他在两任飞行器系主任期间,创建了飞行器设计专业的首批硕士点和博土点,并使之成为当时全国同类专业中惟一的国家重点学科。与此同时,还发起筹建了中国航空学会直升机专业委员会,并担任首届主任委员。

  进入20世纪90年代,王适存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带头申请的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实验室成为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也是中国唯一的培养直升机专业各类高级人才的中心,他任学术委员会首届主任。

  王适存为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迄今已指导过30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多年来,他和他的博士生们在现代涡流理论和特型桨尖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直升机旋翼气动特性分析和自由尾迹研究”获1 998年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土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王适存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直升机气动力手册》和《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全部有关直升机条目,主审《军用直升机飞行品质规范》和《民用直升机适航条例》,并多次主持新型直升机的评审会和鉴定会。他为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航空学会理事长。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被航空航天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王适存对直升机事业的十分挚爱。他说:“每年,我对考入南航直升机专业的新生说两句话:直升机,第一它是‘万用’的机种:第二,它是‘万岁’的交通工具。”

  所谓“万用”当然是一种比喻。王教授解释说,世界上还没有哪一种机种、哪一种交通运输工具具有直升机这样广阔的使用天地。地面车辆不便过河;水上船只不能爬山;飞机难以垂直起落,火箭无法空中悬停,飞艇又不够机动灵活。尽管每一种交通工具都有其最佳使用范围,但直升机独特的飞行性能实为其他交通工具所不及。且不说军事用途,仅民用就有20多种,如近海石油支援、公务飞行、公安执法、医疗救护、空中摄影、旅游观光、搜索营救、教练培训、航空体育、建筑吊装、护林防火、地质勘探、农林作业等。

  所谓“万岁”,也是一种比喻。主要指使用前景,未来发展余地很大。王适存说,船只受限于河海,汽车、火车受限于道路;飞机受限于机场,飞艇过于笨拙,航天器也不可能无限制地发展,只有直升机可以“万类霜天竞自由”,甚至在屋顶上随意起落。

  王适存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学术权威,也不要惧怕什么学术权霸的垄断。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不仅能够迎来中国直升机的春天,也一定会迎来中国航空事业的春天!”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