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元帅指令“一刀两断”,直5重新试制优质过关
1960年11月14日—21日,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工办主任贺龙元帅,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自朝鲜访问归来时视察了哈尔滨东安发动机厂、哈尔滨飞机厂、沈阳飞机厂和沈阳发动机厂,亲眼看到直5直升机、歼6飞机及其发动机质量问题严重,3年未向部队提供一架合格的直升机、飞机及其发动机,大批产品积压在厂的事实,十分震怒,严厉地批评了这4个工厂的领导人。
贺龙元帅厉声批评说:“中央关于军工产品质量第一,在确保产品质量基础上求数量的方针为什么没有认真贯彻?全国人民不吃肉,不吃油,不吃苹果,勒紧裤带换来点外汇,进口点材料,都给你们糟蹋了。你们能忍心,能过意得去吗?”贺龙要求工厂彻底进行质量整顿,“要一刀两断,一丝不苟,原原本本按照苏联资料彻底整顿”。
事实上,航空产品质量严重下降,不是一个局部性的问题,而是一个普遍的全国性的问题,其根源是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当时,全国范围内“超英赶美”,“大放卫星”波涛汹涌,高指标、瞎指挥盛行,规章制度遭到粗暴的践踏,不按科学规律办事成了时尚,“左”的倾向愈演愈烈。1959年庐山会议非但未纠“左”,反而反“右倾”,把“左”的干扰推向了极致,给航空工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质量下降酿成的恶果令人触目惊心。
从贺龙元帅视察过的这4家航空工厂来看,其危害十分令人痛心。
哈尔滨飞机厂3年未出一架合格的直5直升机。直5在1958年首飞成功之际,由于求胜心切,违背新机研制规律,试制尚未成功就先投入一批10架份;未经国家验收又投入5批,造成质量、协调问题成堆,迟迟不能提请国家验收。工厂铆接装配而成的第一批直5,满身疮疤,被苏联专家称之为“三等病号”。结果是:已装成的15架直5,因质量问题不能出厂;交付部队的3架直5,全部返厂修理;援外的一架直5,因质量问题,滞留南宁,无法出国。
援外这架直5,原来是这是周总理决定作为专机送给越南胡志明主席的生日礼品。哈尔滨飞机厂和哈尔滨东安发动机厂职工经过3个月的努力,专机按期改装完成并试飞合格,9月15日运抵南宁,经就地试飞,准备即日飞往越南。恰值此时,各厂贯彻军委指示,开始整顿质量。哈尔滨东安发动机厂经全面检查工艺资料,发现发动机有4处问题,需在直升机上再做一次振动试验。为此直5直升机滞留南宁。11月14日,贺龙元帅莅厂视察时,得知这种情况,决定此架直升机停止出国。
沈阳飞机厂和沈阳黎明发动机厂的情况也大抵如此。
沈阳飞机厂同样在1958一1960的三年中未出一架合格的歼6飞机。歼6飞机两次进行全机静力试验均提前破坏,在航空工业系统造成极大震动。在1958—1960三年中,歼6和歼6甲飞机共投料578架份(有一部分不配套),装配成111架飞机,却没有一架合格。已装配成的飞机积压,飞机厂成了“养机场”。
沈阳发动机厂在试制涡喷6发动机的过程中,未经定型即大批投产,重大质量问题频频发生。1959年共生产60台发动机,没有一台合格。直至1960年末,沈阳发动机厂也未生产出一台合格的涡喷6发动机。
贺龙副总理视察过的沈阳、哈尔滨4厂,在“一五”期间从修理走向制造的过程中都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特别是1956年喷气式飞机和发动机试制成功,使中国一举进入了喷气时代,跻身于当时世界少数能够生产喷气式歼击机的国家行列。哈尔滨飞机试制成功直5,使中国填补了直升机领域的空白,如果乘胜前进,本来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果,遗憾的是,大好时机还是白白错过了。究其原因,当然不能离开全国“大跃进”、“超英赶美”的大环境的影响。在航空工业发展史中,1958年开始的航空产品质量严重下降是一个十分令人痛心的历史教训。
面对航空产品质量如此严重下降的状况,贺龙元帅当机立断,指令航空工业“一刀两断”,重新试制。
从1961年起,哈尔滨飞机厂和哈尔滨东安发动机厂重新试制直5及其发动机。
哈尔滨飞机厂于1961年3月27日制订并上报了直5《新零批试制方案》。方案就新零批试制的指导思想,解决直5机存在的协调、互换和零部件装配质量问题及解决的办法,进度要求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和详细的安排。工厂在企业整风、技术培训的同时,采取了如下几项措施:先后6次复查图纸技术资料,查出问题11361个,全部予以纠正;编发了一系列指令性工艺文件;重新编制了协调路线;补充大量工装,其中新制各类工装3537套,返修工夹具2836套,复验764套;开展质量攻关,攻克了12项质量关键,其中为解决直升机震动问题,工厂搜集、参阅了国外有关资料50多篇,从理论上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通过100多次飞行,总结了16架直升机飞机排除震动的经验,改进了198个项目与震动有关的部位,并自行设计制造了减震器,从而使直升机震动幅度低于原文规定标准的40%。
1963年3月15日,第一架优质直5直升机总装完毕。3月20日至9月16日,按试飞大纲要求,开始试飞。共飞行16个起落,计20小时41分。试飞员反映:“该机操纵自如安定性好,在发动机额定工作状态下,稍有震动,而在经常使用的工作状态和加大速度超载飞行时,均无明显震动。”
经过两年零9个月的工作,试制出了新零批4架机,并完成了第一架机的试飞任务。
9月21日,国家航空产品鉴定委员会在工厂举行了鉴定合格、国家正式验收签字仪式,并向工厂颁发了直5新零批试制鉴定验收合格证书,宣告直5机优质过关。
到1963年底,除了敌我识别器,尾桨、散热器、加温炉等14项尚未试制成功外,其余国内均已达到自给。至1966年,哈尔滨飞机厂突破了年产百架直5直升机大关,达到了102架,其中直5基本型58架;直5客机型30架;直5林业机5架;直5救生型7架;直5航测机2架。直5的“心脏”一活塞7发动机的重新试制1960年11月14日,国务院副总理贺龙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等,在从朝鲜访问归来到达哈尔滨,第一站就到哈尔滨东安发动机厂,检查质量整顿情况。
为便于向中央领导同志汇报,工厂在装配车间布置了一个小型展览。在参观展览、听取工厂领导汇报的过程中,贺龙元帅和罗瑞卿总参谋长针对工厂的工作、特别是产品质量,十分严厉地批评工厂弄虚作假,三年没出一台合格发动机;批评厂领导“为什么搞那么多民品?”,“你们工厂是航空工厂还是民用工厂?”并指出:“工厂没有树立为空军服务的思想”,“军工厂就是部队的仓库,部队的后勤部。”临走时指示工厂:“停产进行质量整顿,要一刀两断,彻底革命。”
11月15日,工厂召开了全厂职工大会,传达了贺龙等领导同志的批评和指示,党委书记邵如群代表工厂党委作了检查。会后,全厂停产整顿。
1961年起,根据国防工业部门总的部署,开始了直5发动机活塞7的重新试制。
活塞7是仿制苏联发动机aШ一82b的中国型号。该机为气冷双排14缸星形排列的活塞式发动机。装有传动机构离合器和带有导向装置的轴流式冷却风扇。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700马力,发动机重量1100千克。翻修周期为400小时。发动机用电动机起动,安装在机身前部。
1959年,工厂试制成功aШ一82b航空发动机后,在工艺没有定型、工艺装备不完备,在零件经磁粉探伤后退磁不净带有残磁,双齿轮、摩擦齿轮、弹性齿乾齿面剥落等质量不稳定的情况下,陆续生产了31台,其中一部分已出厂交部队使用。这次质量整顿,把已生产的31台发动机全部进行了返修和质量鉴定。
在这次重新试制活塞7的进程中,为确保质量,工厂制订了优质发动机标准和试制规定。工厂和各车间都成立了优质试制领导小组,并组织工人学习了工艺规程,进行了考试。试制所需的全部图纸和技术资料共2885份,先后经过了4次复查,所有修改补充都办了审批手续。全部工艺规程共3538本、45303页都重新进行了审查和编写,经过了严格的审查和批准。除对已制工装进行复查鉴定外,还补充了大量工艺装备,使零批试制选用的工装达到18542种,占原文成批生产规定数的57.8%,还建立了标准样件717种。对工艺布置作了较大的调整,建立了专业生产线,生产车间由8个增加到17个,金属切削设备由777台增加到1297台,并添置了27台主要的非标准设备。同时,对全部原材料、毛坯、外购成品件都进行了质量复查鉴定。
从1962年10月到1963年6月,完成了活塞7发动机的全部零件生产。在装配前,抽取了3台套零、部件,不分大小零件和工序繁简,一丝不苟地进行了群众性的质量复查、资料复查、工艺纪律检查,堵住隐患,然后进行装配。同年9月23日,完成第一台发动机的400小时长期试车。
1963年12月25日,国家航空产品鉴定委员会对重新试制的活塞7发动机进行了正式鉴定,并批准定型,投入成批生产。
在重新试制中,广大技术人员和工人大搞技术革新,成功地解决了苏联专家在厂时所没能解决的遗留问题,突破了不少技术关键。如设计制造了机械杠杆式水平测功装置;
制成了标准伞齿轮,保证了伞齿轮的互换性,用超级精磨代替手工研磨,加工曲轴拐颈;用离心浇铸法代替硬模铸造,克服了铜合金铸造缺陷,合格率由50%提高到90%;改进了增压机匣模具和浇铸方法,克服了铸件夹渣、疏松等缺陷,合格率由10%提高到80%以上;用取消镀镍直接镀铜然后镀银的方法,克服了主联杆对套镀银起泡的关键;掌握了电解切削技术;解决直5主减速器长轴内孔光度不合格的问题等等。
哈尔滨东安发动机厂批生产活塞7直至1980年,共生产1440台。除提供空军、海军、民航使用外,还援外209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