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5的改型与退出生产线
直5直升机投产后,哈尔滨飞机厂为提高直升机性能和延长某些主要部件的使用寿命,在技术上还作了一些较大的改进。技术改进的主管设计者为刘尚德、郭永哲等。改进的主要项目是:为提高旋翼寿命,以金属旋翼代替木质旋翼;为增加货舱有效空间,取消机内活动副油箱,改为机身两侧外挂副油箱;以电动铰车取代手动铰车;为减重,将油箱改为薄壁油箱以及取消短舱结构等。这些改进提高了飞机的飞行速度、动升限等性能。
直5直升机于1963年生产定型后,根据空、海军作战训练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进行了改进改型,主要有客机型、农林型、航测型、水上救生型等。
直5客机型。为适应援外需要,1964年,哈尔滨飞机厂和驻厂军代表室共同研究设计将直5改成客机型机。改进的主管设计者为李德鹏、沈士华、李瑞玲等。改进方案是:将货舱改为客舱,内设沙发座椅;在射击员舱内加装一个容量为280升的长方形油箱;14框后改装为卫生间。
直5客机型于1966年投入批生产后,又进行了改进,主要是:将圆形窗改为长方形窗;机身中段按四部分调整,1—4框为机务舱,4—14框为客舱,内设5个单人沙发座椅,1个小座椅和两个可活动的小桌。1 4—17框为尾舱,左侧为食品柜,右侧为卫生间;取消了射击员短舱,增装两个250升外挂油箱;舱内增装照明通风设备。
1 967年经部队试用后,又进行了局部修改:客舱布置改为4个单人沙发,一个三座两用沙发和一个折叠式小桌;客舱内装设采用泡沫塑料布吊挂在顶棚上;客舱门相应缩小;客舱玻璃由两块单层玻璃改为单块双层玻璃。直5客机型飞机共生产了86架。
直5救生型飞机。根据海军要求,哈尔滨飞机厂于1966年进行了直5救生型的改进设计,主管设计者为沈士华、王贵宝、刘广润等。改进方案是:加装pcb一5电台;取消机内辅助油箱,增装2个250升的外挂油箱;配装救生设备。此状态共生产了34架。1969年又继续作了改进:在大地板上的6—9框开口,装可拆式口盖;在大地板对称中心线上5—6框间装一部电动铰车;装pcb一5电台、敌我识别器等设备,在开口的9框地板上装一活动轻便梯及救生网;装救生绳和抛放救生船的挂钩;驾驶舱加装观察镜;取消加温、防冰系统等设备。此状态的直5救生型飞机共生产13架。
直5改直升机。为解决直5飞机功率不足、高温高原性能差、空机重量重、噪声大、振动大、散热效率低等技术缺陷,1973年8月,航空工业部提出用两台加拿大生产的pt6t涡轮轴发动机代替活塞7发动机改进直5的设想。
原来,1973年加拿大联合飞机有限公司来中国展销pt6涡轮轴发动机。这种发动机是世界上较先进的发动机之一,它结构重量轻、安全可靠,寿命长。pt6t型是专为直升机设计的,将两台涡轮轴发动机的功率,通过一个并车减速器减速后输出,这种结构对直升机的布局带来很大的方便。
1974年5月,哈尔滨飞机厂上报了研制方案。改进的主管设计者为熊文杰、姜河云、刘广润等。1975年4月,直5改全尺寸改装部分的样机制造成功,并邀请部队飞行人员代表进行评审,之后,对方案又作了部分修改。对因加装pt6t发动机直升机外形和系统所作的更改均作了试验。1976年底,完成图纸设计,1978年底,直5改装配完毕,1979年3月16日首次试飞,试飞员为姚毅、张么年、宋家晋。直5改在工厂机场共飞行141架次,43小时1 7分。1979年9月,转场南京、西宁进行高温高原性能试飞。试飞结果,直升机性能较好,提高了功率储备,地面最大功率提高270马力,减少了空机重量,提高了载重能力,改善了高原性能。正常起飞重量为6750千克,超载起飞重量为7250千克,空机重量4520千克,最大平飞速度215千米/小时,有地效悬停升限3000米,最大爬升率9.5米/秒。
直5改直升机只改装了一架,但这是一次改装涡轮轴发动机的尝试,是我国扬长避短、采用西方国家的发动机来发展我国航空工业的一次探索。在改装研制过程中对加拿大pt6系列发动机有所接触、有所了解,对以后哈尔滨飞机厂自行研制运12、装用pt6发动机有重要推动作用。
1980年直5改研制工作停止。
直5直升机自50年代末投产以来,到了70年代后期都到了大修期,1976年根据空军和航空工业部的要求,对两架进厂直5机进行试修。以后,工厂迅速形成了一条直5修理的生产线。
生产和修理直5延续了3年。制造了21架,修理了108架。1980年,航空工业部停止下达直5生产和修理任务。1983年,根据上级指示,哈尔滨飞机厂,哈尔滨东安发动机厂将直5及其发动机生产线全部拆除。
直5直升机是中国直升机工业一个独特而又靓丽的风景线,是生产时间最长、生产数量最多、服役时间更长、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直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