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垂直风雷:中国直升机研发秘史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6-01 01:26:57

  新中国第一架直升机面世

  1956年,中国从苏联引进米—4直升机及其发动机aⅢ一82b制造技术,决定分别由哈尔滨飞机厂和哈尔滨东安发动机厂进行仿制,中国型号为直5和活塞7。

  米—4属于世界第一代直升机,由苏联着名直升机设计师米里主持于1951年设计、1953年研制成功并进入苏军服役的单桨式中型直升机,起飞重量7.25吨,最大载重1.5吨,最大平飞速度每小时185千米,实用升限5500米,航程520千米,其动力装置aШ一82b是气冷双排14缸星形排列的活塞式发动机,起飞功率1700马力。

  米里于1909年11月9日生于伊尔库茨克。他早年就读于伊尔库茨克工学院,后来转入新诺沃尔卡斯克航空学院,并于1931年毕业。毕业后,他在苏联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从事旋翼理论研究,在旋翼机和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和飞行稳定性与操纵性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科研成果。他在1945年获技术科学博士学位。二战前和卫国战争期间,他研制了14种旋翼机和7种直升机。1947年12月成立直升机设计局,米里出任总设计师。由他主持设计的直升机有米—1、米—2、米-4、米-6、米—8、米一10、米一12等。

  米—4直升机可容纳14名士兵,是当时最优秀的直升机,由它创造了7项世界纪录并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了金牌。该机在苏联生产了3000余架。

  哈尔滨飞机厂和哈尔滨东安发动机厂地处哈尔滨市平房区,这块地方曾是日本帝国主义研究细菌武器的杀人工厂即“731”部队的所在地,日军曾在这里杀害了数千名无辜的中国同胞。1958年,哈尔滨飞机厂在修建职工宿舍挖地基时,曾掘出了满满三大卡车的白骨,这是日军杀人的铁证。

  建厂初期的平房,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到处是断壁残垣。曾任该厂厂长的马真回忆当时在职工中流行的顺口溜:“一片荒草窝,人少兔子多,吃水摇辘轳,做饭砖支锅,刮风一身土,下雨水成河,耗子编队走,乌鸦来唱歌。”航空工业的创业者们,就是在这样的一片土地上,建立起两座现代化的航空工厂。

  1953年,哈尔滨飞机厂5平方千米的建筑工地上,脚手架林立,建筑材料堆积如山,施工现场红旗招展,热火朝天。1955年秋,胜利完成第一阶段建厂任务,1957年工厂基本建成,一座崭新的现代化航空工厂展现在人们面前。

  哈尔滨发动机厂进行了为期4年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工厂规模有了很大扩展。据1956年底的统计,该厂占地149万平方米,其中厂区63万平方米,全厂机械设备790台。广大职工掌握了活塞式航空发动机修理技术和复杂零件制造技术。

  哈尔滨飞机厂厂长陆纲,为试制直5打好基础,先组织技术骨干,修理苏联的米—4直升机,熟悉直升机的结构特点、工艺分离面的划分以及各大部件的协调方法等。在1957年内制定了直5直升机的试制总方案。

  1958年1月,米—4直升机的技术资料和图纸到厂,陆纲即组织技术人员日夜兼程地进行翻译及学习消化。设计人员在25天内,描绘出25000张a4图纸,工艺人员用两个月完成了全机一千多套工装设计任务。1958年3月,航空工业局组织沈阳飞机厂和南昌飞机厂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来哈尔滨帮助工作,进一步审定工艺方案和协调路线,特别对关键部件的试制方案进行了详细讨论。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