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快递实名制”日前正式施行,从施行首日各地反馈的信息来看,新规执行上并不如想象中那样整齐划一。
实名制度的宽严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快递员的履职程度。严格者,有消息称快递员过于较真,以致与客户间发生冲突;马虎者,虽挂着实名制的标牌,却对证件出示、物件验视并无强制要求,打火机、酒精等特殊物品甚至未获检查“成功”发货。
快递业的壮大伴随着其应付责任的壮大,以及其对自身安全保障能力的必然升级。而实名制的初衷,更多地也是保障升级的一部分。本质上,它对快递业自身,以及所有参与投递行为的个人来说都是有益的。
针对快递实名制操作细节,国家邮政局2日公布《集中开展寄递渠道清理整顿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全面推进“收寄验视、实名收寄、过机安检”3项措施。方案要求,对路边、车站、酒店、广场等人员流动公共场所收寄的邮件、快件严格实名管控。快递运单要如实填写,包含寄件人、收件人名址和寄递物品的名称、类别、数量等,快递员通过对寄件人电话号码及相关身份信息比对核实后方可收寄。对于已有安全保障机制的协议客户,如电商企业、大客户等要全部签署安全协议。另外,电商协议客户要填写完整准确的寄件人信息,监管部门定期抽查核实。
此外,从实际上说,附加在实名制上的公共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两个命题,并非冲突对立的关系。用实名制堵上公共安全的漏洞,并不意味着必然要牺牲民众的个人信息安全。如果公民信息和个人隐私有完善的机制来保障,那么无论哪个领域要实现实名制管理,恐怕都不会引发信息泄露的担忧。可尴尬的现实却在于,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在很多时候都处于不设防的“裸奔”状态。
因此,把好个人信息的安全关,并不只是快递实名制才有的问题,这种担忧所涉及的是整个社会的信息安全的命题。快递实名制衍生出来的信息泄露顾虑,再度折射出信息安全这个亟待消除的“盲区”。而要消除这一盲区,需要制度和监管主动出击,改变民众要以匿名等方式,来保护个体信息安全的“被动防御”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