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跑在前面的探路者,才会“迷茫”
正因为前面没有路,所以,领跑者常常会产生“迷茫”感。因为他不知道迈出去的下一步,是康庄大道还是万丈深渊。
这正是领跑者的伟大之处。和追随者不同,领跑者或者探路者的肩头承担了两个责任:一个是自身企业生存的责任,一个是为别人探路的责任。而追随者不必承担探路的责任。
任正非说,“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的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华为跟着人跑的‘机会主义’高速度,会逐步慢下来,创立引导理论的责任已经到来。”
千万不要以为华为失去了发展后劲,更不要以为华为出了什么大问题。实际上,任何一个追随型企业蝶变成为领导型企业,都要经历这样一个痛苦的过程,如果你没有经历过,只能说明还不具备领导世界的能力。站在这个角度看,我希望未来有更多中国企业经历“华为式迷茫”,这意味着中国企业集体性蝶变的时刻即将到来。
过去,作为追随者,我们只需在别人趟出来的路上走就行了,我们所有的努力只为和领跑者缩短距离。但是一旦进入无人区,作为探路者,没有人告诉你该往哪里走及道路何在,一切都靠你自己去探索,失败的概率可能会很高。
华为是最早进入“无人区”的中国企业,大多数人尚难以体会任正非“迷茫”的滋味。
唯有基础理论研究,
方能奠定领跑者地位
谁能帮助任正非廓清他心头的迷茫?答案是:基础科学研究。
对此,任正非十分清醒。他说:“华为有八万多研发人员,每年研发经费中,约20%-30%用于研究和创新,70%用于产品开发。很早以前我们就将销售收入的10%以上用于研发经费。未来几年,每年的研发经费会逐步提升到l00-200亿美元。”这段话的看点在于“20%-30%的研发经费用于(基础)研究和创新”。
他还说:“华为过去是一个封闭的人才金字塔结构,我们已炸开金字塔尖,开放地吸取‘宇宙’能量。加强与全世界科学家的对话与合作,支持同方向科学家的研究,积极地参加各种国际产业与标准组织,各种学术讨论,多与能人喝咖啡,从思想的火花中感知发展方向。有了巨大势能的积累、释放,才有厚积薄发。”
基础性探索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失败的概率非常高,甚至一个人研究了一辈子,最后只为证明“这条路行不通”。所以任正非说,要允许失败,允许一辈子快乐地平庸,“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走在基础科学进步的大道上的。而且基础科学的发展,是要耐得住寂寞的,板凳不仅仅要坐十年冷,有些人,一生寂寞。”
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内,中国企业从事的研究基本上局限于应用技术层面。所谓“应用技术”,通俗地讲,就是别人已经发明了某个产品,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个产品做得更好。比如:苹果开创了智能手机,我们要做的就是将智能手机做得外观更漂亮、成本更低,以及使用更方便,仅此而已。
为什么中国一直缺乏原创产品、发明性产品、革命性产品?根源在于缺乏基础理论、基础技术层面的突破。这实际上也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难以与国际巨头抗衡的深层原因。如果中国一直突不破基础技术、基础理论这道门槛,就不可能成长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企业,不可能诞生受世人尊敬的国际品牌。
相比之下,为什么这些年华为越走越快?答案就在它高达15%(当年营业额)的研发费用里。在全球研发投入最多的20个工业企业里,中国仅有华为一家企业上榜。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企业没有华为那样的发展后劲?因为它们舍不得在技术研究上投入,当然也没有能力进行如此大力度的投入。
不过,和苹果、谷歌、微软等全球领先的科技巨头相比,华为仍有不小差距,甚至和三星相比,华为的差距也很明显。而我们之所以对华为的未来充满信心,很大程度上因为它已经具备了国际企业的基因。
也许五年之后,人类的某个重大发明、创新会诞生在华为,若此,则华为将彻底蜕变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领军企业。但今天,它还不是。
任正非坦言,华为“不以成败论英雄”,“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我们也会从沉浸在产品开发的确定性工作中,加大对不确定性研究的投入,追赶时代的脚步”,他还称,“公司要具有理想,就要具有在局部范围内抛弃利益计算的精神。”
显然,华为已经做好了在“无人区”进行艰苦卓绝战斗的准备。
(文/刘步尘 作者系家电行业资深观察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