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上午,旧金山,联想一年一度的科技创新大会隆重召开。我们这些嘉宾直到入场,也不知道杨元庆究竟能拿出什么惊艳的东西。邀请函有“重新定义手机”之类的字眼,但我的第一感觉是当作普通噱头。毕竟,智能手机毫无疑问是联想这两年最大的痛点,业绩和舆论面前,杨元庆的灰头土脸成为了常态。重新定义手机的活,迄今只是乔布斯的专利,联想何德何能?
结果,这场发布会还真是精彩不断,坐在我旁边的陈东升、田溯宁、丁健、郭为等一干超级牛人也时不时忘情地尖叫。先是全球首款搭载Tango技术的增强现实(AR)智能手机Phab2 Pro,颜值颇高,经得起苛刻的发烧友挑剔。随后,压箱底的也来了,搭配各种功能模块的Moto Z系列智能手机(魔磁手机)登场,更是引发全场轰动。这场由杨元庆整体串场的发布会,国际范十足,包括英特尔CEO和谷歌研发高管在内的合作伙伴卖力表演,彰显了联想的国际号召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手机发布会频频撞车的今天,这是一场最近两年全球范围内创新含量最高的手机发布会。虚拟现实和模块化,在行业整体创新乏力的大背景下,无疑是两大最富有想象力的突破性方向,踩的点绝对到位。杨元庆能否一跃成为智能手机领域的模范生,完全值得期待。
最近,因为联想财报不佳,诸多看衰联想和杨元庆的文章持续刷屏。淡出大众视野多年的联想,以这种方式重新获得如此高热度的关注,的确令人感叹。但是,我还是要说,我们应该对杨元庆和联想有信心,因为局势和机会其实就摆在他们眼前。
我们评判和分析联想的问题,必须站在全球产业大格局下,从两个层面入手:一个是眼下的现状问题;另一个是未来的战略问题,也就是五年十年之后的可能境况。这两个问题必须分开来看。同时,一个大企业的里子和面子,过日子与抢风头,都应该分出层次,才好更理性地评判。
最近,小米同样屡屡被黑,而华为则受到颇多赞誉。这三家公司虽然不在同一个轨道上,但是在全球高科技的大格局下,倒是可以很好地参照。可以概括地讲,华为现状很好,而且不是一般的好,渐入巅峰,如日中天。但是,目前华为并没有汇聚和统领全球10亿级用户的平台级产品和服务。相比之下,现在的小米灰头土脸,失去了前两年气势如虹的风光,精气神都失了色,只有一味被黑被踩的份,自己也基本放弃跟你们辩解的努力。但是,小米的长远战略却没有问题,追求MIUI活跃用户的稳步增长而不是手机销量与利润是小米战略的核心,也是其区分于联想和华为的模式核心所在。小米在这条道路坚定走下去,如果能渡过眼前因为手机硬件受阻而经历的阵痛,前景依然海阔天空。
只有联想,说实话,现状当然很难看,战略问题也没有根本解决。不过,这未尝不可能成为一件好事。现状好当然是好事,可以为转型创造更大的空间,但现状好也容易使自己迷失,可能掩盖战略转型的迫切性,错失真正的未来机遇。另一方面,联想的转型阵痛迟早要来,但今天联想遭遇的困难实际上还不是转型战略的问题,而主要是战术层面的问题。所以,联想不需要很悲观,纠错的空间和机会还很多。
前不久,我有机会深入印度联想,有些发现很有意思。联想印度整体收入25亿美元左右,大约一半是PC业务,一半是手机业务。PC业务基本不再增长,手机业务增速40-50%。可以说,印度就是联想转型的最典型的缩影。如果联想手机顺风顺水,那2-3年前中国联想早应该是印度类似的状况:PC势能还在,动能靠手机,两者相互支撑。
如果是这样,联想可能小富即安、自得其乐,缺乏大力转型的内在和外在动力。毕竟,联想可以说,放眼全球,原来做PC的巨头们,无论是曾经无限风光的IBM、惠普和戴尔,还是更早期的康柏和DEC们,除了苹果,只有联想真正从PC行业成功拓展到手机行业。放眼中国,当年和联想一起的难兄难弟,包括清华同方、长城、同创等,甚至台湾地区的宏碁,也都没有在手机领域有任何作为,也没有守住PC业务。联想不能与苹果相比,但是把其他都比下去了。而且,尽管PC行业已经无可避免地进入了生命周期的晚期,但依然是一块谋生的好业务。而且,在全球不断衰退的背景下,惠普和戴尔等欧美PC厂商必将率先被挤出市场,联想只要当好接盘侠,PC这碗饭可以稳稳当当再吃很多年。
但是,一场意外发生了。联想的手机业务在中国市场出故障了,而且是有点莫名其妙的故障。其实在中国卖好手机,对联想来说,实在不是一个高难度动作。现在卖得如此不好,倒挺像个意外事故。究竟为什么?我想,不是联想在高深的地方出了差错,而很可能是在最基本的地方没做对,而且应对方式也错了。就像一个人得了流感,本来多喝点水就可以不了了之,但病急乱投医,吃了一大堆药,反而闹出更多其他的并发症。
当然,面向长远未来,最艰深的转型,联想一定是需要很多年时间憋出一两个大招,押对一个杀手级的创新。就像亚马逊的云计算,十年磨一剑。但是,目前联想首要的问题,还不是这个问题,而是过日子的基本东西不能出故障。
今天联想手机的弯路,有产业变革和竞争环境的天灾,也有内部管理和产品策略的人祸。使得今天的联想一下子被逼到了遮无可遮、退无可退的绝境。但是,不幸也可能变成万幸,因此而诞生一个真正卸下历史包袱和优越感、有着强烈意愿变革的杨元庆。可以说,今天杨元庆对变革的强烈意愿和诚恳心态,令人触动。在目前所有同样面临转型的IT巨头中,我还没有看到一个CEO能够如此开放、如此渴望。更多的其他公司大都是下面人干着急,而最高领导依然固执、自得。而杨元庆已经具备了彻底转型的良好心态,这是一个企业转型首要的条件。也因此,我们对联想转型成功应该有信心。转型最难的就是如何摆脱路径依赖。绝大多数转型就是死在路径依赖,窒息在路径锁定上。今天联想最难堪的局面,恰恰是毅然从原来路径中脱轨出来的最佳契机。
目前最大的陷阱和误区就是众说纷纭,容易迷失在创新丛林,见林不见木。其实,无论是创业还是创新,以及转型,为什么大部分都不能成功,其实可能是在最简单、最基本的地方做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