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深圳南山区南海大道。在5月下旬封顶节点,深圳来福士筹备了一场隆重的封顶暨周年庆典仪式,凯德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林明彦、凯德集团中国区首席执行官罗臻毓出席。
在商业地产领域,凯德是中国国内开发商学习频率最高的企业之一。它长于房地产基金管理,通过资产证券化摆脱投资物业长期持有的沉淀压力,信心满满地涉足中国市场。其中“来福士”综合体被视为其开疆拓土的旗舰品牌,目前中国共有八座,每一座都必须保证成功率。
跨越大半个中国来到深圳,林明彦、罗臻毓两人坐在了观点地产新媒体等数家媒体面前,聊起宏观经济形势,“来福士”的发展规划,以及房地产市场兴起的资产证券化热。
他们自称谨慎的乐观者,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长期发展格局感到乐观。尽管短期内中国的投资回报率面临下降压力,但凯德背后的基金投资者们仍长期看好。在这种情况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更符合企业本身的发展。
他们用“发展商朋友”形容中国市场的同行,认为同一区域有几个综合体能提振商业氛围。不过他们也直言,中国的开发商暂时仍主要集中于债券层面的证券化,这种融资手段并非长期安排。未来若境内政策条件允许,未来凯德也计划在此筹备融资平台,发行上市房地产信托基金。
持有物业需证券化
“中国国内的商业地产可能面临着需要更专业化的经营管理,主要是竞争更加激烈所导致的。”被问及对中国的商业地产看法时,罗臻毓现场发表了他的看法。
他表示,商业地产供应量增加,以及电商带来的冲击,会倒逼开发商在竞争格局下进行经营理念的创新,包括打通线上线下等。包括凯德目前也制定“互联网战略”,推出凯德购物星2.0等产品。
同时从长远来看,物业大量散售带来的风险是巨大的,因为不符合商业提高经营水准资金需求的支撑,由此带来的商业地产风险比住宅更高,在未来也不可持续。
长期持有物业则引发老生常谈的问题,商业地产具备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对资金高度依赖。罗臻毓坦承,长期持有意味着整体成本过高,诸如深圳来福士的投资也在70亿以上,靠租金回报收回成本需要耗时15-20年。
而开发商若要大举拓展规模,就必须减少资金沉淀,保障充裕的现金流,在这个语境下轻资产也成为过去数年来开发商的探索路径。
林明彦以凯德为例介绍称,凯德在新加坡拥有多支房地产信托基金,将旗下回报稳定的项目进行资产打包,回笼的资金则用于投入新的发展项目,以此实现规模效应。
具体而言,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凯德模式”通过“投资管理+房地产金融平台+招商运营”,将项目打包装入私募基金或信托基金(REITs)。待项目运营稳定并实现资产增值,凯德以REITs的方式退出,获得基础管理费及额外收入等收益的同时,实现循环投资。
2015年,凯德集团营业利润约合人民币38.3亿,同比增长16.8%;税后净利约合49.8亿,这其中,营业利润占比高达77%。该公司称,在过去四年间,营业利润稳步提升且每年都占到全年净利2/3以上。
截止目前,凯德旗下共管理5支房地产信托(REITs)和15支私募基金,管理资产总值逾3000亿。其中注资中国业务的房地产投资信托有2支,资产总值297亿。
盼在华拥有融资平台
“凯德们”的成功,让中国开发商开始陆续探索解决资金压力的轻资产运作模式,并降低商业地产风险。
这方面典型的案例是,2015年万科与鹏华基金合作推行前海万科REITs,华侨城成立“欢乐谷主题公园入园凭证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以及近期世茂、保利也尝试非住宅业务资产证券化。
对此林明彦直言,目前中国上市企业的尝试主要集中于债券方向的证券化,国内基金的投资倾向短期,债券到期后向债券投资者偿还金额,无法完全满足周期较长的商业地产需求。“证券化做长期安排,还是要和长期投资者合作。”
实际上,尽管万科等开发商在商业地产资产证券化方面做了探索,由于中国没有标准的REITs可以推行,高品质且定价合理的基础资产相对稀缺,风险利率较高,税收的优惠和税制的设计上吸引力不足等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障碍。
不过,林明彦仍表达了在中国境内拥有融资平台的渴望。他表示,凯德要在中国继续发展,长期而言最合适的方式是在此有上市的融资平台。
据了解,截止2015年,凯德在中国的资产增至人民币1026亿,占集团总资产47%。以来福士为例,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八座来福士价值逾620亿。中国作为凯德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寻求最合理的证券化渠道也被提上日程。
“凯德可能在中国境内上市一支房地产信托基金,现在暂时还不能考虑,因为现在条件不允许。公司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考虑这个方案。”
根据林明彦的观点,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增速6%-7%较欧美一些国家为高。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需要谨慎乐观。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的制定,将倒逼开发商反思是否供应了优质的产品,从而提高经营水平。
因此他的结论是,未来无论是从资金的需求看,还是投资的需求看,中国的商业市场仍有相当不错的前景。
基于长期看好,罗臻毓还透露,目前凯德在广州、深圳都有拿地的计划,计划通过不同渠道获取合适的收购机会。
以下是凯德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林明彦、凯德集团中国区首席执行官罗臻毓接受采访的文字实录:
现场提问:中国不同城市间出现房地产市场分化,对于开发商有怎样的影响?现在中国大力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站在开发商的角度看这有什么利弊?
林明彦:中国市场很大,不能完全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所以分化是必然的。有些城市的供给和需求关系平衡,市场的表现可能为上扬。有些城市供给多于需求,这种情况下,市场一般会开始往下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的制定,其实对房地产乃至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我觉得也是必要的。为什么这样讲?我们现在看需求,以前可能更多的是关注大量供应,政策支持以及需求提高。现在也要关心到供给本身是否能提供优质的产品,或者更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
在这种情况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更符合企业本身的发展,因为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提高产品质量、产品功能,更好地符合市场需求。
现场提问:说到城市分化,凯德来福士广场除了广州外,目前在其它一线城市均有布局,这种布局出于什么考量?怎么看待广州市场?
罗臻毓:“来福士”综合体品牌重点在一线城市以及主要二线城市打造。在华现有的八个来福士,两个在上海,一个在北京、一个在深圳,其它包括杭州、宁波、成都和重庆。广州的确是例外,其实凯德也在寻找适合的地段来做来福士。从数据来看,广州是适合做来福士的。
现场提问:未来3-5年,凯德在中国的规划是怎样的?
罗臻毓:凯德专注于“五大城市群”,包括以北京、天津为主华北城市群,以上海、苏州、宁波、杭州为主的华东城市群,以深圳、广州为主的华南城市群,西南以成都、重庆为主,中部则以武汉为主。公司资产超过90%是在一线和主要二线城市,往前走,还是这样的战略布局。
当然,凯德也倡导“一个凯德、综合体开发”的策略,可以更好地利用核心力量。公司既能盖办公楼、商场、住宅,也做服务公寓,而且不只是建造,也运营这些项目。如果做综合体项目,更能带出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更能占一席之地。
现场提问:深圳市场去年供不应求,对于它以后发展的前景怎么看?接下来凯德在深圳市场有没有继续拿地或收购的计划?
罗臻毓:肯定有的。深圳也就是凯德“五大城市群”的主要城市之一,在华南主要就是深圳和广州。公司一直以来都是看好深圳的,近期也看到深圳因为房价上升有点快,所以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政策。
深圳也是全国排名靠前的创新城市,发展到现在,转型聚集很多科技型企业,凯德看好整个城市的发展。具体到南山区域,有很多创新科技企业驻扎,这些企业是带动整个深圳特别是南山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另外,南山区有很多大学,深圳11所大学有8座在这里,每年都有很多毕业生留在深圳。从房地产的角度来讲,这批人对住宅、商场、办公楼肯定有需求。
有没有计划增加项目?答案是有的,凯德会通过不同渠道拿比较好的项目。公司在深圳的几大区域在寻找机会,包括龙岗、大鹏都有关注。不只是商业项目,住宅或者综合体也在考量之中。但在一个区域里,公司还是要看比较好的地段,不能贸然地选择。
现场提问:目前有哪些项目在谈,可否透露一下?
罗臻毓:我一透露了,明天就没得谈了。在适当的时候公司肯定会让你们知道的。
现场提问:在深圳,包括万象天地等项目也属于城市级别的综合体,和凯德来福士也同处于南山区,市场竞争不可避免。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罗臻毓:一个人有时也太孤独。南山区已经发展成深圳人比较向往的居住地,从区域整体商业的布局来讲,有几个综合体带动发展,更能够使这里成为商业和消费的中心。
南山区的市场需求是可以容纳几个综合体同时存在的,这里周边3公里就有百万人口的居住规模。当然,也希望深圳的朋友会从罗湖、福田搭便利的地铁过来购物,这里的商圈达到一定规模,更能吸引其它区域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