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钱的“威力”和俄罗斯的各种限制下下,乌军工企业很多时候不得不放弃单纯的成品出口贸易模式,被迫接受短期收益高却难以持久的技术合作模式,这对一些有相当军工实力和基础,但部分技术短时间又不能满足自身需求的国家来说价值极大,中国就是这种状况的受益者。
中乌军工合作,始于苏联解体后独联体各国的动荡,工厂、机构大量倒闭,大量一流专家陷入赤贫,美、德、以、韩、新加坡等国纷纷以优厚条件前去招揽人才。中国也加入了这一轮人才争夺,得益于中苏友好的渊源,一些留苏专家通过个人友情联络等多种形式,从乌克兰请到了不少顶级专家。
苏联解体后,大批乌专家来华
由于中国当时的基础技术比较落后,刚开始技术交流的层次比较低,规模也比较小。后来,中国用轻工产品交换先进设备,乌克兰专家开始大规模赴华。这些专家大多是斯大林时代的老布尔什维克,重视中苏友谊,生活要求不高,工作严谨,有问必答,技术、材料很爽快地提供,甚至掏心掏肺。
而中乌间正式的军事贸易则始于的1992年11月,中国购买乌一艘下水但尚未完工的远洋油水补给舰;1993年该舰被拖到大连继续建造,3年后完工,这艘满载排水量37000吨的苏联补给舰成为中国海军第一大舰,被命名为南运953号,后更名为青海湖舰,十多年后,它仍是中国海军最大的补给舰。
乌克兰军工业
当然,中乌军技合作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建造的未完工“瓦良格”号航母的交易,关于它的传奇故事已经被讲得太多,小编这里就不再赘述,只是听说乌方面坚称该舰抵达中国后的各种修复和改造也是在乌方专家的指导和咨询下完成的,至于真伪,则很难辩证。
由于UGT-25000燃气轮机的体积、重量都大于LM-2500,无法直接用于052型驱逐舰,中国研制了以其为动力系统的052改型驱逐舰,也就是我们熟悉的052B和052C型驱逐舰。从2010年公开媒体上的访谈信息证实,该燃机已实现量产,这也是中国近年恢复大规模驱逐舰建造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