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 先进战斗机之“味觉”——DSI进气道技术
DSI进气道,即无附面层隔道超音速进气道。这种进气道设计是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耗时 10 年开发的新概念超音速进气道,其突出特点是取消了传统超音速进气道上面的附面层隔道以及其他一些复杂机构,也因此减少了生产和维护费用。在 JSF 竞争中获胜的F-35 战斗机就采用了 DSI 设计,它是世界上首架采用DSI进气道设计的战斗机。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研究DSI进气道,并于FC-1外贸战斗机、歼-10B战斗机、歼-10C战斗机、歼教-9B教练机、FC-31“鹘鹰”战斗机和歼-20战斗机上得到应用,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研制配备DSI进气道战机最多的国家,目前已经达到六种。总体来看,DSI进气道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阻力小、隐形等特点。而且DSI对速度适应范围很广,歼-20采用DSI后甚至可以取消进气道后的放气门,对减轻飞机重量,提高战术性能有极大好处。
先进战斗机之“味觉”——DSI进气道技术
NO.1 先进战斗机之“触觉”——先进综合射频技术
先进战斗机之“触觉”——先进综合射频技术
长期以来,歼-11和歼-10战斗机都采用大量分别独立开发的射频传感器,并“松散”地综合在整个航空电子系统结构内,完成所需各种功能。这种分布式射频传感器结构的资源仅由专用功能利用,每个功能均由各自机箱、电源、处理机实现,模块化程度低,重量体积功耗大,成本高,可靠性差,改进困难,难以适应未来的信息化高技术战争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歼-20的技术人员通过用几个分布式宽带多功能孔径天线,取代目前平台上为数众多的天线孔径,与F-35和F-22一样,歼-20战斗机也在其主翼上的埋入式射频天线使用了综合射频技术,其射频孔径划分主要原则是采用尽量少天线孔径,满足雷达、电子战、敌我识别和CNI等任务。这就是综合射频技术,简单讲就是一个天线就能同时干几个事情,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