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壳枪——中国又称“盒子炮”“自来得手枪”,也有叫“匣枪”,有全自动连发射击功能的又叫“快慢机”。其实它的正式名称是毛瑟M1896年式7.63毫米军用手枪 ( Mauser Military Pistol )。
1895年12月11日,德国的毛瑟制枪厂研制成功并申报专利,1896年正式生产。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因此在中国也有称为“匣枪”和“盒子炮”。
毛瑟手枪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动手枪之一,使用功能介于冲锋枪和手枪之间。由德国费德勒兄弟研制,并以毛瑟命名。枪长288毫米,口径7.63毫米,重1.24公斤,由20发弹匣供弹,子弹初速每秒425米,射击方式为单发和连发,射击速度每分钟900发,有效射程50-150米,表尺射程1000米。
毛瑟公司为了获得欧洲国家的订单,刻意将毛瑟手枪命名为“毛瑟军用手枪1896年式“, 希望能取得一个军方合约。但一直到1939年毛瑟厂停产驳壳枪为止, 全世界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采用盒子炮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器。
这种不受欧洲人重视的武器却在中国极端火爆,成为中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流行武器。主要原因是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中,各派军阀相互征战,急需要武器进行作战.
而当时的西方控制向中国出口军火,尤其是步枪、机枪和冲锋枪,但驳壳枪作为手枪则不在此列,因此驳壳枪成为各派武装的首选,中国当年进口和自制了大量的驳壳枪,总数量超过50万只。
驳壳枪——中国又称“盒子炮”“自来得手枪”
当时中国军队的精锐部队中,由于缺乏机枪,轻机枪射手都往往配发有这种手枪。毛瑟手枪机构坚固,动作可靠,火力强大,可以单发,也可以连发。采用可卸式供弹具,包括10发(短)弹匣和20发(长)弹匣两种。
该枪配有木质盒子枪套,除具有保护和携行手枪的功能外,常规射击时将木枪套驳接在手枪握把上,作为枪托抵肩射击,有效射程可达150米。使用7.63×25毫米毛瑟手枪弹,初速高,枪口动能大,杀伤威力和侵彻力都非一般军用手枪可比。
经过战争年代的中国军人都对毛瑟手枪有着不可抑制的情感,以至于新中国轻武器工业在研制第一种国产自动手枪的时候.
居然研制出一种外形与毛瑟手枪极其相似的怪物,那就是国产1980式自动手枪,也称80式冲锋手枪,这枪跟毛瑟手枪的最大区别是,80式未采用木盒式枪托,而是用一支多用途的匕首作为枪托。好在这种返祖的怪物并没有装备部队。
以前曾有文章介绍毛瑟手枪由于后坐力大、枪口上跳较大,连发射击时的准确性不高,欧洲人都认为不适合连发射击。
但中国人发挥才智,提出的一个简便的方法,解决了枪口上跳的难题,即将毛瑟手枪的横向或斜向展开射击。横打使上下跳动变为扫射,提高了命中率。
驳壳枪对中国有特殊情感
这种说法目前受到很多轻武器爱好者的赞同,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发现使毛瑟手枪横打的原因并非是为了提高准确性。
第一,这种横打射击的据枪姿势,并不能提高连发命中率。毛瑟手枪的后坐力很大,正常连发射击时,枪管会垂直晃动,除第一发比较准确,第二发以后的子弹的落点会高出目标数米。
如果将枪身横过来射击,由于丧失准星照门的瞄准线,只能靠余光概略瞄准,再加上单手横向据枪的别扭,连第一发的命中率都不能保证,横向射击也会使子弹的散步更大.有人说这样可以形成扫射,消灭集团目标,但是这样说的人,忘了扫射是要讲枪口放的十分平才行,如果枪身稍有些倾斜,那么连发射击的子弹还是要写着往天上飞,根本打不中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