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她是一位绝代美女,又是一个不幸的丽人,在春秋时期很好的起到了左右吴越争霸的局面,这样一位美女在历史上必定有很多的评价,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毛泽东是如何评价的吧。
西施不仅美貌无比,而且是个孝女,她见父母朝夕为生活勤劳,不忍偷闲,便常帮母亲到江边洗纱。据说,西施当年洗纱的那块石头也名曰“西施浣纱石”。李白《赋得浣纱石》诗云:“西施越溪女,明艳光云海。未入吴王宫殿时,浣纱古石今犹在。”今此石尚存,长一米多,上镌“浣纱”二字,传为王羲之所书。石上方有“浣纱亭”及碑文。另外,“浣纱”二字也成为美女雅训之名词。
传说西施在浣纱溪浣纱时,她美丽的容貌映在水里,游鱼都看呆了,渐渐沉到水底。于是,西施就得到“沉鱼”这个雅号。西施也常到村头的池塘观荷采莲,从此,世传“一自西施采莲后,越中生女尽如花”的诗句。《庄子?天运》一书曾记有“东施效颦”的故事来衬托西施之美:西施虽为绝代佳人,但身体虚弱,有心痛之疾。每当病发时,双眉紧锁,以玉手轻捧兰心,表现出一种妩媚可怜之状,令人怜惜,然而,这反倒增娇助俏。当时,东施村一丑女也仿效西施的动作,捧心皱眉,无病呻吟,自以为美,哪知越学显得越加丑陋,大家见了她像见了妖精一样地跑掉了。这个故事在中国留下了“东施效颦”的成语。
西施为什么生得如此美貌非凡呢?在西施的故乡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西施的母亲也是一个美丽勤劳的村姑。她从做施家新娘第一天起,便日日在浣纱溪浣纱挑水。她特别喜欢家乡的明山秀水,更喜欢保护萱萝溪的水禽溪鱼。正因为她的善心,所以,每当她在溪旁劳作的时候,水边的飞鸟和溪里的游鱼都来和她亲近,经常围绕在她身边不肯离去。
浣纱溪潭的深处住着一条金光闪闪的鲤鱼,它在那里修炼百年了。鲤鱼见施家新娘生得美貌和善,顿起爱恋之心。一天,正当施家新娘俯身浣纱时,它一下跳在她手中,鼓动两腮,发出“唧唧唧”的叫声。施家新娘见金光闪闪的鲤鱼落在她的手中,十分喜欢,将它抚摸了一会儿,便把它轻轻地放回水中。但鲤鱼摇头摆尾总是不肯离去,一直盘旋到新娘子上岸为止。过了几天,新娘去溪边打水,突然,一条大鱼跃进她的水桶,新娘一看,又是那条鲤鱼。只见它浑身发光,嘴里吞吐着一颗明珠。但新娘不好意思把明珠取出来,于是,把鲤鱼捧出水桶,轻轻放回水中,悄悄地说:“鲤鱼呀鲤鱼,你真不愿意离开我的话,就把你口中的明珠吐到我的手上来!”不等新娘说完,只听得“扑”的一声,那颗明珠正好射入新娘口中。新娘心一慌,“咯”的一下咽到肚里去了。
说来奇怪,自从明珠下肚以后,施家新娘便怀孕了。她再到溪边浣纱的时候,那条鲤鱼依然盘桓在大石边,只是它那细洁的鱼鳞已失去往日光彩。新娘感到奇怪,每次见到那鲤鱼心里总有一股说不出来的味道。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在一个金光万道、彩霞织锦的早晨,施家媳妇生出了一个白玉般的女儿,这就是后来美丽无比的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