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这些升力发动机占用了幻影III-V大量机内体积,燃油和武备就没有地方了。在一次试飞中,来自美国空军的一个试飞员在低空悬停和机动动作中,动作正在兴头上,燃油耗尽,被迫弹射逃生,飞机报销。

胖胖的巴尔扎克V飞起来了,不知道那位MM在试验场地做什么?和巴尔扎克调情?
在现代航空界中并不起眼的意大利,在上世纪60年代也研究过垂直起落战斗,代号G.95。G.95在研制过程中方案摇摆幅度很大,从高亚音速攻击机到超音速战斗机,一应俱全,但他们全都采用了专用的升力发动机,其中G.95/4还做了台架试验。最后G.95计划和西德的VAK-191合并。
幻影III-V 在悬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机背打开的进气门
VAK-191是按北约大规模核报复的要求设计的,用来替代FiatG.91轻型攻击机,是北约当时最为轻小的垂直起落战术飞机。该机在机身前后各布置一台升力发动机,在中机身再布置一台类似“鹞”式的“飞马”发动机的升力-巡航发动机。但VAK-191携载能力不足,短距起落靠滑跑中启动升力发动机实现,技术要求高,飞行员工作负担太大,在实战中不实际。意大利退出共同研制计划后,VAK-191作为量产型飞机的计划就中止了。
VAK-191 在垂直起飞,注意其打开的升力发动机进排气口
苏联对垂直/短距起落战斗机具有和西方同样浓烈的兴趣,雅科夫列夫设计局在雅克-36验证机之后,开始专职设计垂直起落战斗机。此外米格设计局和苏霍伊设计局也对量产战斗机设计了垂直/短距起落的型号。为了最大限度地简化设计,并利用现有机体,米格和苏霍伊都在现役主力战斗机座舱后机体重心处,增加一截机体,其中安排2-4台升力发动机,但主要目的不是垂直起落,而是短距起落,由此诞生了米格-21PD、米格-23PD和苏-15VD等战斗机。
试飞中的雅克-36 2号原型机
米格-21PD,升力发动机在机背的进气门和机腹的排气门已经打开。
米格-23PD也是类似的短距起落型号
苏-15VD 不光可以短距起落,还可以垂直起落
进入上世纪70年代后,由于越南战争的拖累,加上传统的大甲板航母的采购和运行实在太贵,在时任海军作战部长朱姆沃尔特海军上将的倡导下,美国开始研究“制海舰”概念,意图用较小的(一到两万吨)的直通甲板小型航母,运载较少但仍有足够战斗力的垂直/段距起落飞机,补充大甲板航母的作战,美国海军开始对垂直起落战斗机认真起来。美国海军和工业界在研究了众多方案之后,选定了罗克韦尔公司的XFV-12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