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莪:水声、潜艇和南海
水声是一个国家海军最重要的秘密。即使在苏联科学声学研究所,四个实验室中的两个也一直没有向杨士莪等中国学员开放
自称知识分子的杨士莪,会电工、水暖工、钳工,偶尔也能当小木工,只是已经80多岁的他,如今已没有多少力气去推刨子。但他指向屋顶上的六排节能灯座说:“那个就是我自己做的。”除了这些爱好,杨士莪的主业是水声科学。
“现在讲海洋开发和海疆保卫,海洋开发要知道海里有什么好东西,在哪儿;海疆保卫要知道海洋哪里有敌人,怎么去消灭。这样的信息就要依靠声波去探测,就是水声科技。”杨士莪向记者解释说。
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被称为中国水声科学的奠基人。当他50多年前投身于这项事业时,中国人对于自己广阔海疆水面之下的认识几乎是一片空白。
后来,他领导了中国首次独立的深远海水声考察,使中国的军舰和潜艇能够真正在“主场”作战。
中国海军039B型常规潜艇
杨士莪也曾为中国最具震慑力的核潜艇部队解决噪音问题。这种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武器,只有“神出鬼没”才能发挥效用,使别人不敢觊觎中国的海洋和陆地。保家卫国,这个朴素的目标,是杨士莪和他的家族几代人的梦想。“因为祖国需要他”。
中国039宋级潜艇组成的潜艇编队
杨士莪的故事,总是要从他祖父杨鹤汀说起。
杨鹤汀是同盟会成员,曾在1911年革命军光复南阳时因发动民众立有大功,被任命为南阳知府。南北议和之后,他因不满袁世凯窃国,愤而辞官。
此后,如诸多辛亥革命后的职业革命者一样,他转向实业救国与教育救国。
作为一位老知识分子,杨鹤汀在1928 年参加创办了南阳女校。那时让妇女受教育,是比较开明的想法。“所以我的一些姑姑都是上过学的。”杨士莪回忆说,祖父后来又创办了南阳公学,相当于现在的中学。
晚年时,杨鹤汀研究中医,后人按照他的手稿整理出版了一本《伤寒论浅歌》,这本书是杨鹤汀用白话歌谣的形式,重译了张仲景的《伤寒论》。
在杨氏家族,最低的学历是中学,这在20世纪上半叶的动荡年代相当不易。即使逃难,一家人也没忘记带着沉甸甸的书箱。
杨鹤汀长子杨廷宝,是中国科学院的第一批学部委员,被称为“近现代建筑第一人”。这位与梁思成并称“南杨北梁”的大师,14岁便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即后来的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