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野史逸闻>

北宋人生男哭天抹泪 生女全家欢天喜地的原因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11-20 06:05:38

  
  宋元时期的戏曲《宦门子弟错立身》刻画了一位官二代的追星情形。这位叫完颜寿马的发烧友对散乐女伎王金榜十分崇拜,爱到不能自控。王金榜也确有偶像范儿,她“有如三十三天天上女,七十二洞洞神仙,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鹊飞顶上,尤如仙子下瑶池;兔走身边,不若姮娥离月殿”。完颜寿马甚至要抛家舍业,与王金榜一起去“冲州撞府,求衣觅食”,并发誓“不图身富贵,不去苦攻书,但只教两眉舒”。这种疯狂是当时许多空虚的年轻男子共有的状态。心灵手巧、多才多艺、年少靓丽的女艺人引领着他们的心灵走向,抚慰着他们莫名的忧郁与惆怅,成为无数人的梦中情人。
  
  除了歌舞艺人,还有一些分散在各行业的手艺人。她们走出家门,与男人一样投身社会,靠技术养活自己。这些职业包括供过人、身边人、拆洗人、堂前人、针线人。与歌舞艺人相比,她们无论手艺还是收入,都丝毫不逊色。《单符郎全州佳偶》中说:李英是个靠缝补刺绣的针线人,技术十分了得,可以暗中缝纫,分毫不差。
  
  一位踏青的郡王,偶然看见一女子腰间挂了一条手绣腰带,大为欣赏,派人一打听,原是临安桥下“璩家装裱古今书画”店家18岁的女儿璩秀秀。从此她被郡王赏识,接进了府中。璩秀秀的刺绣功夫有词为证:“斜枝嫩叶包开蕊,唯只欠馨香。曾向园林深处,引教蜂乱蝶狂。”寺院的老尼姑们听说了刺绣奇遇,纷纷扔掉原来的行当,全都拿起针线做绣工,增加寺院收入。
  
  厨子虽然不太有地位,但厨娘们个个技艺精湛,用一双纤纤玉手,为那些挑剔的食客烹调着各种美味。临安有位当过太守的官员,让人为他物色一位家庭厨娘。他开出的条件不仅要求厨娘模样上乘,还要能书会算。谁知厨娘做派更大,人未露面,先派脚夫送书信一封,提出做饭可以,但要车接车送。信中语气委婉,字迹端正,一看就知不是等闲之辈。厨娘不仅派头很足,而且技术精湛。《江行杂录》曾记载一位厨娘,做菜时,将华丽锦裳换成素衣花裙,腕上银镯闪亮,切菜斩肉“运斤成风”。所带餐具,皆金银所制。客人举筷之间,盘中美味已罄,交口称赞,主人倍儿有面子。宴毕,主人酬以帛百匹、银数百两。
  
  宋代男子争着迎娶擅长煎炒烹炸的女子。对进门的媒婆,女孩父母夸女儿的口气都如出一辙:“我家女子不善裁袍补袄,若修治水蛇、黄鳝,一条胜似一条。”那时不流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相反,人家是干得好才嫁得好。有好厨艺不仅能嫁给有车有房有前途的官员,本人在社会上也相当有地位。当时市场上很多名牌食品和食杂店都以女子名字命名。比如王小姑酒店、李婆婆杂菜羹、王妈妈家茶肆、金明池酒肆卖酒女、汴河岸卖粥妪。她们厨艺精良,合法经营,食客们交口称赞,逢人便夸,根本不用花钱做广告。
  
  东京最着名的吃食不是什么湘菜、川菜、霸王菜,而是不起眼的鲜鱼羹。东京有个宋五嫂擅做鲜鱼羹,后来宋五嫂南下,在杭州西湖边以卖鱼羹为生。宋高宗赵构微服私访时尝过鲜鱼羹,非常赞赏,又念其年老,于是赏她10枚金钱、100枚银钱、10匹锦绢。宋五嫂得到的远远不止这些,皇帝御尝,那等于是贴上了皇家标签,这货真价实的皇家御封让普通市民趋之若鹜,挤破头也要品尝。她的小店天天爆满,不几天就和大酒楼赚一样多的钱。宋五嫂靠着这道金字招牌,摇身一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婆。
  
  宋朝妇女实在幸运,会点手艺就能变成职场宠儿,这缘于就业政策的宽松,没有歧视,也不限制35岁以下。一些十四五岁的穷人家姑娘早早就步入了社会,干活赚钱挣嫁妆,没有知识就有钱吧。一些更年期妇女也可以顺利上岗,体现自己的剩余价值,比如陈确之母“经理产业,不避寒暑”。举凡有影响力的行业都有女子的身影。这和家长教育有关,那些父母虽没文化,目光却很深远,根本不逼孩子非要学钢琴、练书法。他们告诫女儿:趁着招聘单位不设两年内不结婚、三年内不生娃的门槛,赶紧学艺,不论厨师裁缝都要吃苦耐劳,下死力钻研,务必要出类拔萃。
  
  “胭脂虎”、“河东吼”是形容女子刁蛮,被老公惧怕。宋朝女人有聪明才智、有手艺、有魅力,在家里能没地位吗?女人有事业的相当普遍,不少人还管理着家族产业。她们用勤劳实现梦想,眷顾家庭,极大地丰富着宋代社会的城市风貌。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推荐新闻图片
热点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