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野史逸闻>

隋炀帝杨广是如何被自己的政绩工程拖垮的?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11-17 12:48:02

  尽管在此之前,隋炀帝已经本着千古不易的兔死狗烹的帝王法则,将所有能够收拾的政敌都诛除干净。可是随着东征高丽的一败再败,国内矛盾日趋紧张,权力结构内部本就不够稳定的利益链也呈现出松懈与断裂的迹象。

  君臣之间无信任,官员之间非友即敌,谁又能挽帝国狂澜于既倒?

  隋王朝在国内外形势的急剧恶化中,与即将崩溃的权力体系来了一个火星撞地球似的碰撞。在零星不断的骚乱和劫掠之后,不满于帝国权力倾轧的杨玄感起兵于河南北部的黎阳。此人是隋帝国的社会精英人物,并且与皇室有着远亲关系。其父杨素是隋朝的开国元勋,也是隋文帝杨坚最为信任的大臣之一。杨玄感官至礼部尚书,在杨广远征高丽之初,他在隋军的主要供应基地黎阳督运军需。

  公元613年初期,在今天的山东地带连续爆发农民暴动。杨玄感利用朝野上下对高丽之役的普遍反对和对隋炀帝本人的极端不满,纠集叛军向东都洛阳进发,并将其围困起来。杨玄感喊出“为天下解倒悬之急”的口号,极具吸引力,一时间从者如流,队伍迅速扩张。

  这场叛乱来得快,去得也快,前后只延续了不足两个月时间就宣告失败。杨玄感也落得抄家灭族、身首异处的下场。火已经点燃干柴,想要自动熄灭已不可能。中华帝国烽烟四起,而权力系统内部和民间流传着各种未经证实的流言和带有目的性的谶语,成为泼洒于干柴上的助燃汽油。

  在隋文帝时期,已经被炒作过的“李氏当为天子”的神秘谶语再度甚嚣尘上。这条神秘谶语,令隋炀帝和他的权力拥趸者到了谈虎色变的地步,尤其是那些李姓中人,更是人人自危,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李渊,一个站在帝国角落里沉默隐忍了半辈子的贵族官员。

  隋炀帝大兴土木和对高丽的战争,将一个澎湃的帝国生生拖入死亡的泥沼。

  各地叛乱风起云涌,大大小小有上百只起义军投身于帝国利益重新分配的格局中。而这些起义军有一个共同的行动纲领,那就是以反对繁重徭役和兵役为号召。中国历史几千年来,并无新事可言。新体制的萌芽往往是建立在反对繁重徭役的基础上,当新体制变为旧体制,繁重的徭役又会成为压弯旧体制的最后一根稻草。

  山东地区的王薄起义军军歌《无向辽东浪死歌》里提出“譬如辽东死,斩头何作伤”。歌词一经唱出,“避征役者,多往归之”。也就是说,他们反对杨广到高丽去打仗,拿他们这些贫民当炮灰。

  李密的瓦岗军在讨杨广的战斗檄文中,开列了杨广不死无以谢天下的诸多罪状,其中有“广立池台,多营宫观,金铺玉户,青琐丹墀”。为了满足自己奢靡的生活,杨广倾全国之力,耗天下之财。由此可见,在反隋的队伍里,为了逃避征役而投身反政府行列的,主要是那些挣扎于社会最底层的民众。

  《隋书》中记载:“彼山东之群盗,多出厮役之中,无尺土之资,十家之产,岂有陈涉亡秦之志,张角乱汉之谋哉!皆苦于上欲无厌,下不堪命,饥寒交切,救死萑蒲。”其实隋王朝的国库并不空虚,穷得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无法维系的还是老百姓。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