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的情节涉及一个中国年轻妇女如何在革命成功前领导乡亲们起来推翻一个恶霸地主。在感情上和戏剧艺术上,这出戏比较肤浅和矫揉造作。正像我在日记中所记的,这个舞剧在许多方面使我联想起1959年在列宁格勒看过的舞剧《斯巴达克斯》,情节的结尾经过改变,使奴隶取得了胜利。
中国的外事活动是十分周密的,讲究纪律性。江青陪同尼克松夫妇观看《红色娘子军》,是经过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同意的。可是,翌日晚,当尼克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答谢宴会,事先并未安排江青出场。晚六时三十分,江青自说自话来了,要求会见尼克松夫妇。
出于礼貌,尼克松夫妇只得跟江青会面,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可是,此时此刻,周恩来和众多的客人却在新疆厅里干等着。
这一回,轮到尼克松不断地看手表,因为他知道早已过了宴会开始的时间。
江青说了一阵子废话,这才站起来告辞——她并不出席宴会。
她的突然出现,无非是向即将离开北京飞往杭州的尼克松夫妇,显示一下她的存在——她是***夫人,中国的第四号人物。
江青是怀着嫉恨之情,离开了人民大会堂:美国的总统和夫人举行答谢宴会,她作为中国的“第一夫人”,怎么可以被排除在宴会之外?
她不满周恩来。
她见到尼克松夫人,也使她感慨万千。因为尼克松夫人仅仅是“第一夫人”而已,并没有她那样具有“政治局委员”、“第四号人物”那么显赫的职务,可是,尼克松夫人却随丈夫周游世界,频频出现于电视屏幕上,具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
对于江青来说,她只具有中国知名度。就国际知名度而言,她无法跟尼克松夫人匹敌。
她早就注意到国际知名度的重要,企望着提高自己的国际知名度。
江青常常摹仿***。她跟***结合之后,就连写字也学“毛体”,以至1983年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展出的一份***手迹,经笔迹专家指出那出自江青之手,这才取了下来!江青成为“中央首长”之后,好在种种文件上写“批示”,那语气、那字体,也照搬***的样子。
当然,江青也注意***的种种工作方法、谋略,暗中摹仿着。
她曾细细读过美国记者斯诺的《西行漫记》。她知道,1936年斯诺前来陕北延安对***作了长时间的采访之后,写出《西行漫记》(英文版书名为《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和美国分别出版,为***赢得了国际声誉,提高了国际知名度。
1970年12月,斯诺再度访华,***又与他长谈。虽说此时的***早已名震世界,但他通过斯诺,把他的许多新的思索告诉了西方众多的读者。
她知道记者、作家手中的笔的影响力,她知道“无冕皇帝”的无比威力。她寻觅着自己的“斯诺”。她希望她也有一本在西方广为传播的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