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正史轶闻>

是谁指挥斯大林保卫战:13万最后剩239人(2)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5-07-31 12:49:45

      斯罗海依的军人生涯恰好从斯大林格勒开始。回忆起70多年的一幕幕,老人表情严肃。1942年,父亲在二战中为国捐躯,17岁的斯罗海依不顾母亲的反对毅然参军。年满18岁的斯罗海依加入第64集团军,成为一名迫击炮射手,斯大林格勒是他处女战。“刺刀、铁锹,在战壕中与德军厮杀……”

      斯罗海依离死亡最近的一次是在解放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德军打得很顽强,我们也有优势,更早掌握了主动。”德军包围了贝尔格莱德,为了保护名胜古迹,苏军提出和谈。第一个走过去谈判的士兵被德军机枪扫射,当场倒下;第二个也没能逃脱厄运,斯罗海依是第三个谈判代表。

2.jpg

崔可夫

      “有人说要爬过去,举着白旗过去,不!我就堂堂正正走过去。”德军朝他开了两枪,子弹穿过了他的大腿,斯罗海依拖着受伤的腿抬头挺胸走到德军面前。

      谈判结束后,德军开始内讧,“第一批有234名德军投降,苏军抓住机会冲了过去,贝尔格莱德获得了解放。”随后,伊万·斯罗海依又参加解放匈牙利的战争。最后一站是维也纳。

      记者手记

      一次特别的“街头采访” 和平来之不易,要珍惜

      从莫斯科到伏尔加格勒,记者体验了一回俄航的“刺激”。没有预告,“懒得”滑行,不过几秒,飞机便直冲云霄。关于俄航,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不管因为何种不可抗原因晚点起飞,总能准点到达。这作风不就是典型的“战斗民族”形象,“不跟你啰嗦,来硬的!”然而面对战争,面对70年前那场胜利,俄罗斯民众无法只来“硬的”。

      在莫斯科老兵协会,记者碰上了莫斯科老兵协会主席伊万·斯罗海依少将。70多年前,他就在斯大林格勒战场上与德军浴血厮杀。本想听他讲一讲战场的悲壮,伊万·斯罗海依少将却紧闭嘴唇摇了摇头,眼神流露出一丝悲悯,“太多的战友死在战场上,不能让我讲这些。”

      斯大林格勒战役全景博物馆外,老兵尤里坐在长椅上怀念着父亲,在斯大林格勒战场上杀死无数德军的父亲从不愿意讲起那段惨痛经历。“没有人喜欢战争。”一分钟前他还说着狠话:“请你来是客人,不请自来的人一定让他们付出惨痛代价。”尤里感叹道,“斯大林格勒最艰难的时刻,军人割大腿的肉吃。”

      博物馆内,莫斯科少年体校的孩子基姆勒·巴士干跟随老师在参观,眼前的一切对于他很陌生,虽然爷爷是斯大林格勒战场上的英雄,家人很少说起那段历史。

      在伏尔加格勒列宁广场前,记者设计了一段特殊的“街头采访”,采访了多位当地民众,有青年学生、年轻母亲及白发老兵。“这里的人怎么能不知道斯大林格勒战役。”70多年前的战争深深刻在伏尔加格勒民众的心中,然而刻在心中的没有仇恨、有的是珍惜与自强。伏尔加格勒国立师范女生娜塔莎引用了课文《灵魂之歌》中的话回答她认为苏联军队获胜的原因,“我们灵魂是高高在上的,民族灵魂是坚不可摧的。”这个瘦瘦高高的女孩拥有强大的内心,她说,俄罗斯人不希望任何地方有战争,但我们誓死捍卫民族独立。

      采访中,记者偶遇俄罗斯国家史专家、伏尔加格勒国立高等师范大学瓦西里·耶夫娜教授。她直言,7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是个悲剧,“斯大林格勒变为火海,大部分人在斗争中丧生,存活者很少。”正如瓦西里·耶夫娜教授所说,“俄罗斯人民向往和平,和平来之不易,要珍惜。”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推荐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