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与中国的联系最早始于东汉光武帝时期。日本一个叫由来的人前来汉朝朝贡,汉光武帝便为该国赐名“倭奴”,并赐印“汉倭奴国王”。“倭”有矮之意。此后日本一直虚心学习中国,对中国既师事又朝贡。当然,学生翅膀硬了,不免总想和老师掰掰手腕。日本民族的民族性也十分奇特。儒家文化的忠义、本土神教的神秘,以及南洋道教的迷信,构成了日本既忠诚又偏执还不乏神经质的“武士道”精神。当然,作为一个蕞尔小国的危机感,以及在中华帝国面前的自卑,恐怕是隐藏在日本民族心中不能言说的秘密。总之,日本的挑战开始了,我们的民族英雄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刘仁轨(601—685),汴州(今河南开封)人。是唐高宗时的宰相。当然,刘仁轨官至宰相,与他“抗日援新”的伟大功业有关。唐代时,如今的朝鲜半岛分为新罗、百济、高句丽三部分。其中新罗对唐朝归附较诚,而百济、高句丽对唐朝(包括隋)始终持对抗态度,以致唐朝多次发动对高句丽的征伐。公元655年,高句丽、百济发动对新罗的攻击,新罗向唐朝告急,唐高宗派大将苏定方率兵解救新罗。
早期的“倭国”
苏定方决定采取擒贼擒王,围魏救赵的策略,先攻百济,破其都城,百济王义燕投降。唐朝命刘仁愿守百济。百济王室义丰被部下重新立为百济王,企图挣脱唐军控制,于是向高句丽、日本求援,高句丽、日本发兵帮助百济反唐。唐高宗以刘仁轨为主帅,征讨百济、高句丽、日本的反唐联盟。刘仁轨多次打败百济,公元663年,刘仁轨在白江口(今朝鲜锦江)以水军大败日本。白江口之战周,唐军四战皆捷,焚烧日本战船四百余艘。刘仁轨一鼓作气灭了百济。唐朝后来灭掉了高句丽,只留下归附唐朝的新罗。唐朝在朝鲜半岛的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
唐朝灭掉高句丽和百济
应该说,唐朝对百济、高句丽、日本的反唐联盟的征伐是正义的。古典帝国时代的这种朝贡体系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正当的。藩属国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宗主国主权的一部分,藩属国的安危也事关宗主国主权的安危。唐朝对新罗的保护,对百济、高句丽、日本的征伐,本质上也是对主权的保卫战。而刘仁轨在这场主权保卫战中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捍卫了唐朝的尊严和利益,应该为我们记住。
中国古代史上抗倭名将代不乏人,比如明朝的戚继光、俞大猷、胡宗宪、李如松等等。不过,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功击败日军的,则是唐朝名将刘仁轨。
和其他名将不同,刘仁轨是个文官。他出身贫寒,爱好学习,只要有空,就写字读书。唐高祖年间,刘仁轨出仕,做了小小的陈仓县尉。太宗年间,刘仁轨不畏强权,折冲都尉鲁宁横行不法,刘仁轨竟然把官阶远高于他的鲁宁斩首,获得唐太宗的赏识。
唐高宗年间,远征高丽,刘仁轨以青州刺史的身份负责大军的后勤工作。刘仁轨做事不讲情面,得罪了上级领导李义府。660年12月,海上风浪四起,可是李义府却以大军缺粮为名,催促刘仁轨出行。结果船队遭遇大风,死伤严重。唐高宗大怒,李义府趁机进言:“不斩杀刘仁轨,不足以平民愤!”幸亏有大臣求情,说海风并非人力能对抗,唐高宗才网开一面,将刘仁轨一撸到底,随军听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