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关于我父亲的记载还有很多。”王昶军说,一位朋友在日本曾看到“满蒙开拓团”成员的回忆文集《啊,满洲》,里面很多地方都记有与王明贵的战斗。
王明贵(右一)与抗联战友合影。王昶军供图
攻破伪满“模范县”,惯于不按套路“出牌”
“父亲一生指挥过二百三十多次战斗,参加过的就数不清了,但最津津乐道的还是智取克山那一仗。”王昶军说。克山县,曾是日本侵略军镇压抗日军民的重要据点,被吹捧为“铁打的满洲国,模范的克山县”。
1940年9月,时任抗联第三路军三支队支队长的王明贵受领了攻打克山县的任务,担任参战的第三、九支队及地方组织的军事指挥。“父亲他们经过了3个多月的侦察和谋划,制定了调虎离山的策略。”王昶军说,先派小股部队在县城周边活动,引诱日军追击。而后,他们星夜兼程返回克山,与城内潜伏的同志里应外合,一举攻破了“模范城”。
说起来简单,可有一点疏忽就很可能失利。王昶军记得父亲生前给他讲过这一仗的许多细节。当时,克山县正在修建护城河,王明贵让城内的同志号召民工延迟工期,“如果护城河修起来,攻城就麻烦了”;攻打时,城内的同志配合“发暗号”、破坏工事,守城的敌人根本应对不暇……
这一仗,他们共击毙和俘虏日伪军70多人,缴获长短枪百余支、迫击炮四门,并吸引100多人参加抗日联军。
1948年7月6日,王明贵夫妇在塔山合影。王昶军供图
为了打击活动频繁的抗联队伍,伪满黑河省省长兼警务厅长长野曾下令“全力讨伐”,并针对王明贵部队搞出了一个《讨匪作战指挥官五要条》,包括“第一,讨伐队无论如何疲劳,均必须坚决不踌躇地投入作战;第二,在处置失措的情况下,仍必须不放弃地继续攻击……”
“在敌人的打击下,父亲能够率领部队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离不开他不拘一格的战法。”王昶军回忆说,王明贵将军常常不按套路“出牌”,比如,修建作战掩体,通常都是将挖出来的土堆在壕沟前面,但他有时却要求堆在后面,并挂上军帽等伪装,“匆忙作战时,浮土如堆在前面,拍不结实,起不到挡子弹的作用。放在后面,往往能让敌人判断方位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