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进入晋南以后,企图渡过黄河,实现战略突破,同时将八路军115师、129师驱逐出晋西、晋东南,以巩固在晋南的占领区,稳定后方,实现与津浦路日军会合陇海路、南取武汉、西夺西安的战略计划,因此继续向黄河各渡口猛犯。这样一来,邯长公路以及长治至临汾的公路,自然就成了日军重要的后方交通线。
为了保障黄河前线的部队补给,日军在这条交通线上的运输活动相当频繁。在经过长生口、神头岭两次伏击后,日军也加强了对这条交通线的保护,把公路两侧一百米距离内的树木、庄稼全部割光,除了在黎城驻军1000人,在涉县驻军400人,在武安驻军1500人外,还在椿树岭、东阳关增设了据点,派驻了中队级别的守备分队。
东阳关又称壶口旧(故)关、壶口关、盂口,春秋时就开始设置关隘,明朝设置巡检司。虽然东阳关比不上平型关、娘子关、雁门关险要,但也位处山西通往河北的要道,正在太行山的主脉上,关隘两侧都是峻岭悬崖,乱石层峦,几乎没有一步路是好走的。清朝编著的《山西通志》这样描述东阳关:“泽、潞凭高设险,障蔽两河,而潞川中夷外阻,尤自古形胜地也。其当东出之冲者,曰东阳关,在黎城县东二十里,一名吾儿峪,古壶口关也。”正是因为东阳关地势险要,所以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发生过不少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