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苏联卫国战争中的炮兵,很多读者会第一时间说起“喀秋莎”火箭炮,有着烈火史诗般传奇故事的BM-13式火箭炮。
这种独特的多联装火箭炮,改变了炮兵作战的形态,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地将大量的炸药倾泻在敌人的阵地上,给敌人以重大杀伤,取得意想不到的战果。
喀秋莎火箭炮,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BM-13式火箭炮的爱称。因为该炮由苏联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组织生产,出厂时取共产国际俄文第一个字母K命名并印在炮车上,作为沃罗涅日共产国际工厂的标记,K即是俄文单词共产国际的第一个字母。由于火箭炮作为最先进最新型的武器,在苏联也是严格保密的,大多数红军战士也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称,于是就根据这个字母“K”,把BM13型火箭炮命名为一个女性的爱称“喀秋莎”,这个别名迅速在苏军队里传播开来。
BM13型喀秋莎火箭炮
实际上在卫国战争中,苏联不仅仅使用BM13型喀秋莎火箭炮,苏联红军在炮兵部队装备了四大系列的好,他们分别是82毫米的M8系列小型火箭炮,132毫米的喀秋莎M13系列火箭炮,300毫米M30和310毫米 M31系列重型火箭炮。
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军队总共装备了2400门BM-8火箭炮,6800门BM-13喀秋莎火箭炮,还有1800门 BM-30/31重型火箭炮。
BM-30/31火箭炮是苏联发展的一种大口径重型近程炮,这不是常见BM13喀秋莎火箭,它的口径有300毫米,与当今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的04式远程火箭炮的口径相同。
苏军研制成功М-30型超口径火箭
1943年,苏军研制成功М-30型超口径火箭,这种火箭采用超大战斗部、小型火箭发动机的设计,发动机内径只有152毫米,射程只有2800米,但是其口径300毫米的战斗部装药高达29公斤,相当于7枚152毫米杀伤爆破榴弹,4枚203毫米榴弹的装药威力,比任何苏联陆军装备的火炮的威力还大。苏军研制这种近程大威力的火箭,主要是为了进行针对坚固防御工事的攻击,这在二战末期进行的几次城市攻坚战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设计要求就是对德国城市攻坚战,实际战斗效果也是这样按照苏联红军战士的话:“300毫米火箭炮炸的德国鬼子人仰马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