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新加坡独立50周年,也是中国与新加坡建交25周年。新加坡是东盟中最后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虽然建交时间晚,但是新加坡的国父李光耀与中国老一辈领导人的交往并不少,也不晚。
新加坡的外交不拘泥于形式,务实而讲求原则——一切以国家利益至上。中新建交曲折历史背后所透露出的正是新加坡外交的现实主义。
一头猛虎、三只狼狗:新加坡建国之初的外交困境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民族的国家。1961年,在新加坡总人口中,华族占75.2%,马来族占14%,印度族占8.4%,其他种族占2.4%,这样的结构至今没有太大的变化。如何处理好内部的族群关系,同时又与周边国家搞好关系,这是新加坡建国之初需要谨慎处理好的问题。
东盟十国地图
1965年,新加坡从马来西亚分离出来时,李光耀曾掩面大哭。因为新加坡乃弹丸之地,没有自然资源,甚至没有水源,兵力空虚,国力不足,与马来人分家,马来西亚不会让它好过。南面又有印尼觊觎它,有人形象地把新加坡所处的地缘环境比做“一头猛虎(印度尼西亚) 和三只狼狗(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 ,而新加坡只是一只小猫”。正如李光耀所说,独立后的新加坡是国际海洋中的一条小鱼,在印尼、马来西亚夹缝中求生存。
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中国国内“文化大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东南亚国家都惧怕本国内部有共产主义背景的党派与中国关系紧密,同时又因为华人华侨问题,对华人华侨的打压愈演愈烈。
而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体民族的国家,这无疑引起了周边国家的警惕与戒备,特别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它们视新加坡为“第三个中国”。当时,印尼和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地区的军事强国,来自这两国的武力威胁和国内少数族裔所施加的压力,使新加坡的国家安全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20世纪70年代末,被越南当局驱赶的难侨
20世纪60至70年代,马来西亚一直推行马来人优先的政策,维护马来人在政治、经济和文教方面的特权,压制排斥华人。新加坡从马来西亚分离出去的原因之一,就是马华种族之间矛盾突出。而在新加坡周边的其他国家,印度尼西亚苏加诺政府把印尼公民分为原住民和非原住民,颁布了一系列维护原住民经济、政治利益的法令,将华人的产业和华人善于从事的零售业重新掌握到政府手中。
1965年“九三〇”事件后,以苏哈托为首的军人集团大规模迫害华侨,监禁和杀害了数以万计的华侨,反华排华浪潮高涨。菲律宾则严厉限制华侨入籍和中国移民入境。越南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强迫华侨入籍,1978年公开排华,大规模驱赶华侨,造成几十万华侨难民。泰国针对华侨发动所谓的经济总攻势,通过各种立法限制华侨经济活动;柬埔寨和老挝也曾一度追随越南采取限制华侨华人的政策。
面对如此严峻的地缘政治格局和外交生态环境,新加坡在处理内政、外交事务时,格外地小心谨慎,步步为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