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平衡好国内族群的关系。为获得国内各个族群的支持,构建稳定的国内局势,新加坡首先要做的是安抚好马来人,通过立法保障马来人的诸多权利,马来语被确定为官方语言,国歌用马来语演唱,国旗也具有伊斯兰的特征。第一任国家元首优素福是一名马来人,政府内阁成员也有多名马来人。
其次要跟周边国家搞好关系,并得到大国的庇护。这就意味着,新加坡必须妥协于外部环境,以另外一种“一边倒”的形式同邻国和周边国家搞好关系,从而赢得一个稳定的环境来建设自己的国家。新加坡曾是英国殖民地,独立后选择加入英联邦,国防安全由英国驻军提供保护。在对外政策上,新加坡鲜明地反对共产主义,由此而快速融入到西方资本主义世界。
新加坡独立之初,中国领导人就提出希望与之建立外交关系。但是,当时中国受到了西方的封锁,再加上意识形态的不同,李光耀选择在政治上回避中国。新加坡声称,要做东南亚最后一个跟中国建交的国家。
1976年5月12日,首次访华的李光耀与已经83岁的毛泽东会晤。
20世纪70年代,中国打开了外交新局面,中新关系开启了“伟人模式”。这一时期李光耀开始与新中国的领导人们互访,为中新建交夯实了政治基础。
1975年3月,应中国邀请,新加坡外长拉贾拉南访华,出于对新加坡外交策略的尊重,周恩来总理并没有提及建交一事,而拉贾拉南主动转达了李光耀的意见,表示新加坡不能走在邻国前面,新加坡要等到泰国、印尼与中国建交或复交后才能与中国正式建交。
伟人外交:李光耀对华的“亲近”与“不亲近”
新加坡外交务实而讲求原则,在李光耀第一次访华时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1976年5月,李光耀第一次访华。83岁高龄的毛泽东抱恙会见了李光耀,时任中国政府总理的华国锋与其进行了三轮会谈。李光耀明确表示,中国是亚洲的大国,新加坡不可能,也不会反对中国,中国越强大,对新加坡越有利。新加坡与中国有共同的历史文化与传统,许多观点也很相似,只是建交的时机还不成熟,但要努力发展经贸合作关系。
1978年11月,邓小平出访新加坡,李光耀在机场欢迎
新加坡领导人的首次访华,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访华之前,李光耀就做足了功课,并没有因为访问祖籍国土就对中国表现出过度的亲近。李光耀在所有官方场合都说英语,签名也用英文,以此向世界显示“新加坡不是第三个中国”。后来,来华访问的历任新加坡总理都用英文与中国领导人交流,这也成了一个传统。这次访华还有一个小插曲,在中国赠送给李光耀的礼物中有一本书,书中有1962年中印战争的内容,考虑到新加坡国内的印度族群,李光耀把书还给了中国。
1978年,中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对尚未建交的新加坡进行了首次访问。据中国驻新加坡第一任大使张青回忆,邓小平时任政府第一副总理,新加坡在接待中给予了高规格的礼遇。这次访问中,李光耀向邓小平详细介绍了新加坡独立之后的发展进程和经济策略。经济学家吴庆瑞作为副总理陪同邓小平实地考察了新加坡裕廊镇工业园区、港口、居民区。回国后,邓小平即在当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