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厚生省战后调查,“七七”事变后,日军在东北死亡约4.6万人,如果加上伤俘将有13.2万人。日伪统治者不得不承认:1937年的东北是“多事之秋”,1938年内,抗日活动“更加激烈”。为此,日军在大举进攻关内的同时,不得不在东北增兵。东北抗联的英勇作战,大量削弱和钳制了敌人,在战略上积极地配合了全国抗战。
绊住敌人的手脚“杀”,是抗联打击和消耗敌人的拿手好戏。对苏作战一直是日本的基本国策,但是日本进攻苏联的计划却始终未能实现,其原因之一就是东北抗联的抗日武装斗争绊住了日本关东军的手脚,打乱了它的战略布局。侵华期间,日军为巩固其殖民统治,以东北抗联为主要作战对象,在东北分三期进行所谓治安肃正工作,企图一举消灭东北抗日联军。但是,东北抗联的反“讨伐”斗争,像一条难以挣脱的绳索,把敌人的四肢紧紧捆绑起来。
正如日本外交史所承认的:“由于满洲人民的反满抗日斗争,最尖锐地暴露出来了……关东军迫于讨伐,致使本来的目的--整备对苏战略体制,始终也不得进展。”对此,共产国际也曾指出:“满洲的游击战起了重大的作用,致使日本法西斯军阀至今不敢发动反苏的反革命战争”。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关东军准备“北进”侵苏,但亦因其在中国战场泥足深陷而力不从心,未敢轻举妄动。苏联也认为:“在东北,日军被迫留住大量关东军”。因而,日苏战争终未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