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牺牲时,毛岸英年仅8岁。到1936年组织上送他和毛岸青去苏联时,他14岁。中间6年的时间,有5年是他和弟弟在上海流浪度过的。毛岸英在中国基 本没有受过正规学校的教育。1936年至1946年,他在苏联生活了近十年,读完了中学和大学,可以想象,这个在异国成长的青年,祖国文化会学到多少。他 识得的汉字还是小时候母亲教的,上海流浪的岁月,靠一本字典又自学了一些。在苏联时,最初读父亲毛泽东的信,还要请人翻译,回复也仅仅是简短的一段。这样 的基础,回国仅三年,就能用中文流畅地给朋友写信,且灵活运用成语典故,是多大的飞跃啊。
还是回到这封珍贵的书信。毛岸英曾以“跛鳖千里”一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听了田家英讲授的《荀子·修身篇》:“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意思是跛脚的鳖,虽然走得不快,但只要一直不停,也能远行千 里……意喻力气再小的人,只要坚持不懈,终能达到目的。为了鞭策自己永不停步地进取,毛岸英用“跛鳖”的谐音给自己取名“波别”,愿学远行千里的“跛 鳖”,虽鲁钝,只要努力,终有所成。
从张家集土改回来后,田家英又送他一句古话:“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这是《礼记·中庸》里的一句话。其上下文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 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意思是: 广博的学习,详细的求教,慎重的思考,明白的辨别,踏踏实实地实行。除非不学,要学而没有学会,绝不放弃……除非不做,要做而没有做出成绩,绝不放弃。别 人一遍学会的,我学一百遍;别人十遍学会的,我学一千遍。果能如此,即使笨人也会变为聪明人;即使弱者也会变为强者。
这段古话使正在反思自己的毛岸英深受触动和鼓舞:用百倍于别人的努力去工作学习,就是愚人也会变为聪明人。于是毛岸英决心把这句古语“作为今后工作与学习的座右铭”,而不再以含有更多自我意识的“跛鳌千里”为座右铭了。
从第一个“座右铭”到第二个“座右铭”,可以说,毛岸英的精神境界发生了一次飞跃。如果说前一个“座右铭”,反映了毛岸英坚信自己只要百折不挠,就一定会 实现父亲毛泽东的期望、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决心;那么后一个“座右铭”,则不仅反映了他的坚韧的毅力,还反映出他觉悟到自知之明对人一生的重要作用,决 心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脚踏实地地开始新起点。
本文原载于《百年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