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李明扬打内战尽和上峰玩心眼,耍滑头,爱打不打的。可他的民族意识却很强烈,国难当头,他知道谁主谁次,他和新四军虽然也有“磨擦”,但他始终和新四军以友军相处。这一点,深得陈毅赞赏。解放后,他做了江苏省水利厅厅长,也是因为他在抗战危亡关头,保持了民族晚节的缘故。
李明扬到泰州初期,一直沿用引以骄傲的“第五战区鲁苏皖边区游击第4纵队”
番号,这个旗号下他曾经拥有过10万人马,曾经有过重创鬼子的辉煌记录。后来不得已部队才改为“第三战区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
没有想到这个记录光荣历史的部队,就要被他视为忠心耿耿的副手李长江一手改写了。
李长江原来是李明扬的副官,在台儿庄战役中,李长江冒死救了司令一命。李明扬非常感激,到泰州后李明扬封李长江为副总指挥,并十分器重他。
他们由主仆关系变为正副手关系。
虽然多年在一起作战,一起拉扯部队。但彼此性格不同,思想也不一样。李明扬见多识广,受过军队的正规训练,对局势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做事留有后路。李长江则比较鲁莽,头脑简单,江湖习气重,容易被人利用。
李长江不惜葬送一支好名声部队的前程,不惜留下千年的骂名,还有一个很重要背景。国民党河北省保安司令张荫梧早在1938年提出的“曲线救国”理论,顺着汪精卫伪政权建立的东风,风靡了整个敌占区。甚至连蒋介石也私下赞同这个理论,认为有它的合理性。很快,“曲线救国”像时髦的潮流,滚滚不可阻挡。1938年到1943年,短短5年间,国民党投敌的中央委员以上的要员达62人,高级将领67人,投敌部队达50万人,占伪军总数的62%。
投敌的将领在卖国的耻辱中,慢慢化解了当汉奸的难堪,品尝了“曲线救国”
的实惠。他们帮助日本鬼子侵略自己的国家,奴化自己的人民,一手得到皇军大大地奖赏,同时另一手得到昔日主子的高薪。因为他们任重道远,肩负收复失地的重任。蒋介石期待他们有朝一日重新报效党国。所以在日本投降后,这些伪军司令们摇身一变成为国民党的接受要员,强占许多抗战根据地。
在蒋介石眼里,这些投敌将领不同于汪精卫,他们投敌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再说投降鬼子比投降共产党要好,更比被日本人消灭要强。
留有青山在,不愁日后没柴烧!这是国民党将领们投敌卖国的动人哲理。
李明扬虽然嘴上不谈“投降”这两个字,但他心里有数,鬼子这样轰炸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实际是在逼迫他投降。李明扬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或者是“老姜”吧,他已经预见泰州日后的趋向,如果不投降,泰州不须几日,将夷为平地,十几万男女老少将血流成河,尸骨如山。投降吧,他这个国民党将军的老脸往那搁?为保存实力,更多的是保住他自己的民族气节,他决定带部队离开泰州,去里下河地区开辟新游击区。
李长江却不愿意走,说是留下来保卫泰州,几个纵队队长也同仇敌忾要和泰州共存亡。
李明扬也不勉强,抱拳对部下们说:“愿意去里下河的,登记,跟我走。不愿走的,跟副总,留下保卫泰州。愿意离开回家,也可自便。大家兄弟一场,各自多珍重!”
李明扬在泰州城门外的护城河登上了一艘快艇,刹那间他的心头滚过一阵难言的酸楚。这难道就是他堂堂第三战区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最后的归宿?哪里像一个久经沙场的军人,倒像一个被通缉的罪犯,在天上没有日军飞机俯冲,地上没有爆炸声的宁静黑夜里悄然离开他的防地和手下数万弟兄。
这位国民党老将军离开了他十多年惨淡经营曾经辉煌过也曾经落魄过的军营,落下了没人能看见的两行热泪!
站在岸边挥手送别的李长江,却长长出了口气……转身疾步进了泰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