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简称为“国考”。在古代,“国考”叫科举,秦汉魏晋时尚无科举制度,故又附会为“察举”。
当然,其中也闹出了不少笑话。
有个新及第的年轻人,英俊潇洒,被一权势之家看中,派出十多壮丁将其簇拥至家,该青年既不拒绝也不逃避,欣然而往。不多时,一位着高官袍服的人问他:“我有一女,长得并不丑陋,愿嫁与公子为妻,不知可否?”
此青年深鞠一躬,推辞道:“我出身寒微,如能高攀,自是幸事,要不您等我回家和妻子商量一下再说,怎么样?”围观众人见状无不哈哈大笑。
明清“国考”,拉帮结派是主流
科举在明代进入鼎盛期,体系更为完整,如将学校与科考挂钩,乡试、会试、殿试等三级考试制度的设置,使得“国考”比唐宋两朝更为艰难。清代科举沿袭明代,不同的是,清朝科举带有一定的民族歧视性质。
这些都是为何范进、孔乙己之流屡试不中的原因。
为人们所熟悉的那个臭名昭着的“八股文”文体,就是明清科举的产物,也称“时文”、“制艺”、“八比文”、“四书文”等等,其特点是重形式而轻内容。
明中期以后,八股的危害开始凸显。顾炎武先生曾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明清科举的另一个鲜明特点,则是面向未来的拉帮结派。不管是乡试还是会试,考官与考生之间、考生与考生之间的关系,在那一刻即已定性:被录取的人,得叫考官为恩师,并自称“门生”;
同科被录取的人,相互成为“同科”或“同学”。其后“师生”、“同学”同在仕林,相互照应遂成人人皆知的“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