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简称为“国考”。在古代,“国考”叫科举,秦汉魏晋时尚无科举制度,故又附会为“察举”。
时人谓此坊为风流薮泽。”普通少爷坯子去青楼也就罢了,中了状元、进士的人也去,有点蹊跷。
其实也不难理解,孟郊有首诗可作注解:“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原来未得意时压抑太甚,如今金榜题名“马蹄疾”,有必要完全彻底地放松一下身心。
宋代最流行“榜下捉婿”
科举制到了宋代,进入了它的辉煌期。读书人扬眉吐气,统治者亦更加重视,人才选拔出不少,“榜下捉婿”的故事也时常发生,令人忍俊不禁。
所谓“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读书人一旦科场及第,铁饭碗就端定了,其他种种超值回报也极为惊人。
所以,宋人评价一个家族的兴盛程度,其标准就是看这个家族有几个考中科举的男子和几个嫁给科举出身者的女子。如此一来,“国考”考场,就成了权贵们争抢乘龙快婿的场所。
在由皇帝担任主考官的殿试结束后,要举行唱名仪式,此时便是“金榜题名”见分晓的时刻,正所谓“前日秀才,今日官人”。唱名结束后,便是“期集”,也就是新及第者的宴会活动。
不过,唱名和期集不在一处,这就为“择婿”者提供了条件。从唱名地点到期集所这段路程就成了“择婿”的地点,豪家贵邸竞相在此观望,从中挑选满意者。行情好时,一日之间“中东床者十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