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古代“国考”:秦要钱 宋朝盛行“榜下捉婿”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9-04 18:10:12

  国家公务员考试,简称为“国考”。在古代,“国考”叫科举,秦汉魏晋时尚无科举制度,故又附会为“察举”。

  举孝廉的对象,包括地方六百石以下的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前者被举,可获得到中央任郎官的机会,后者即可取得入仕资格。焦仲卿生活于东汉末年,若非对老母至孝,焉能成为庐江小吏?

  

今天的公务员考试

今天的公务员考试

 

  是以“举孝廉”最为后人耳熟能详。

  唐代士子,出了考场进青楼

  隋文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分科取士的政策,也就是科举,真正意义上的“国考”,终于出现。这一体现“学而优则仕”的制度历经约1300年,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后被废止。

  到了唐代,科举考试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有点类似于汉代的岁举和诏举。常科每年分期举行,制科则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考试科目种类繁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有趣的是,大唐“国考”,除了给读书人和朝廷带来双赢之外,青楼也跟着沾光,赚了个盆满钵满。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长安有平康坊者,妓女所居之地,京都侠少,及第士人,萃集于此。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热点图片新闻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