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简称为“国考”。在古代,“国考”叫科举,秦汉魏晋时尚无科举制度,故又附会为“察举”。
统一六国以后,爵官分离,有爵位者未必做官,做官者亦未必需要爵位。如丞相王绾、冯去疾等不仅无爵,就连军功也没有。顺便交代一下,秦代也有考试,只是不针对士子,而是对在职官员的考核而已。
两汉察举,孝顺爹妈是前提
公元前 196 年,刘邦下的“求贤令”,开了察举制的先河。
文帝前元二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十五年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至此,察举制基本定型。
武帝时期,进一步细化了这项制度,另设有征辟制,相辅施行。如“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也就是以儒术取士,非儒不取。
另外,对所选或所征之“士”的标准,也作了明确规定,如德行、学问、法令、谋略等四个方面。这项规定对后世影响深远。
两汉察举,分为“岁举”和“诏举”两类。岁举为常科,每年推举一次。科目有“孝廉”和秀才。孝廉始为孝与廉两科,后来连称为一科,孝为前提,廉为参考,遂成寒族儒生跳龙门的唯一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