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中印关系变迁:从“兄弟”情谊因何到兵戎相见?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5-12 01:55:36

  此外,面对北部边界的军队和西部边界由先进武器装备起来的军队,决策者感到,南亚的军事力量平衡会对印度不利。同时,深陷于同的克什米尔争端之中,印度也知道它无力对中国开展第二条战线。因此,在印度西部和北部两个战略方向上,尼赫鲁政府决定,在国家军事与财力均不足的情况下,印度必须以主要军事力量对付巴基斯坦,以外交手段对付中国。同中国保持友好与稳定的关系是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需要,既可以避免两面受敌,也可牵制中国同印度视为其势力范围的南亚邻国的关系。

  这样,在冷战初期中苏友好、中美对抗、印巴敌视、美巴结盟的国际形势下,共同的战略安全利益将中印两国联结在一起,中印友好油然而生并进入高潮。1954年,中印关系急剧升温,进入“蜜月”和“兄弟”情谊的高峰期:中印签订以“和平共处”而名垂青史的《关于西藏地方和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即《潘查希拉协定》;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受尼赫鲁邀请第一次访问印度;尼赫鲁受周恩来邀请第一次访问中国;“印地-秦尼帕伊帕伊”(Hindi-ChiniNewBhaiBhai,印中人民是兄弟)口号响彻中印两国大地。中印关系迅速升温,中印“兄弟”情谊油然兴起,这一切绝非偶然,而是与冷战背景下的国际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是中印两国对“美巴结盟”威胁其国安全做出快速反应的逻辑结果。

  二、国际关系的演化变迁与中印“兄弟”情谊的恶化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印关系恶化和破裂,中印两国由友好走向敌对。尼赫鲁时代中印关系的恶化和破裂,除了印中两国内部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变化和双方在西藏及边界问题上的分歧争端激化之外,同样存在重要的外部国际关系因素。具体言之,中印双边关系由友好合作向恶化破裂的演进,与中苏分歧、印苏友好、中美敌对、印美接近、印巴对抗、中巴联合为标志的外部国际环境的演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苏分歧和印苏友好。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将看成是帝国主义附庸,苏联和印度关系比较冷淡。随着美巴结盟之后势力在南亚的渗入,开始寻求苏联援助以平衡美国力量的介入,苏联也改变了对印度的态度和政策,积极介入南亚,在南亚获取立足点。印度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除了想从苏联获取支持和援助外,还在于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领袖,与苏联关系变坏会导致印度北部边界压力增大,与苏联保持友好可以阻止苏联在印中关系恶化时支持,而苏联是唯一能够遏制中国的国家。中苏分歧和印苏友好与中印关系恶化几乎同步发展。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