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关系在21世纪进入了全面合作的新阶段并提升到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水平,在中印关系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印两国如何向“中印大同”(CHINDIA)迈进?这是摆在中印两国面前的值得思考的重大课题。尼赫鲁时代中印“兄弟”情谊的大起大落,从国际关系演化变迁的视角,为中印关系向“中印大同”迈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一、国际关系的演化变迁与中印“兄弟”情谊的兴起
尼赫鲁时代中印“兄弟”情谊的兴起,除了中印两国内部现实因素和历史因素综合作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外部国际关系因素。具体言之,中印双边关系向兄弟情谊和蜜月时期的演进,与全球冷战背景下的印巴对抗、中美敌对、中苏友好、美巴结盟为标志的外部国际环境的演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周恩来总理与尼赫鲁总理(左3)举行会谈
自从独立和新成立起,印中两国国家安全便分别面临和的威胁,换言之,和中国的主要外部敌人分别是和美国,这决定了印巴关系的对抗基调和中美关系的敌对基调。
印巴对抗,是殖民者“分而治之”政策以及民族宗教矛盾长期积聚和激化的必然结果。印巴分治及其随之而来的教派骚乱和迁徙以及围绕克什米尔争端爆发的第一次印巴战争,不仅使在享受独立的甜蜜之时不得不忍受印巴分治的痛苦,而且使印度和这两个同胞兄弟从独立之日起便反目成仇,相互对抗,彼此敌视,势不两立,不共戴天。印巴关系不仅长期受到克什米尔领土争端的困扰,更重要的是受到相互猜疑、相互防范、缺乏信任的心理隔阂和安全两难的困扰,双方彼此将对方视为最大的敌人和直接的威胁。[1]中美敌对,是“扶蒋反共”和美苏冷战对抗的逻辑结果。美国出于将变为其亚洲桥头堡的战略目的,奉行“扶蒋反共”政策,支持蒋介石国民党同中国共产党进行内战。一直得到苏联支持和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最终打败了支持的蒋介石国民党政权,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在美苏冷战对抗的情形下,中国自然站到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联苏抗美。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继续支持逃亡的蒋介石国民党政权,并千方百计对中国实行外交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