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雨泉
自2010年以来,互联网金融行业在中国可称得上是爆发式的增长,其发展速度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这源于85%的小微企业和75%的个人尚未有效获得传统金融的服务而释放出的旺盛需求。
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多层次、多样性的金融体系亟待建立健全。近日,这方面又有了新的“福音”:以互联网为创新手段实现全区域覆盖的互联网金融,迎来了一轮大规模的去担保化运动,这将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使得互联网金融行业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P2P企业抬高融资端成本选择与担保公司合作,究其原因是行业发展初期,互联网理财环境还未完全成熟,投资人理财意识和习惯还未完全建立,加之业内企业规模不大,大批企业选择了与担保公司合作,以取得短期内对于自身风控和运营能力的补充,同时吸引投资人在互联网渠道进行体验式理财。
这种关联合作在短期内确实取得了快速吸纳用户以做大规模的作用,但伴随行业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却不容忽视:一是其推高了融资端成本,降低理财端收益,削弱互联网金融低成本、高效率融资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引发企业对于风险控制和运营能力的忽视,导致资产劣质;三是在经济下行,企业经营困难、违约风险上升的背景下,担保行业自身面临着盈利模式不清晰的经营困境,两项业务风险叠加,存在系统性风险隐患;四是促使平台偏离了信息中介,而带有信用中介的“色彩”,引发不公平竞争。
与担保公司合作会带来这些“不良反应”,使得P2P行业去担保化已经势在必行。那么,在解除担保合作之后,随着市场步伐的加快,P2P企业是否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向呢?
首先应该明确,用户利益是企业的核心追求和价值实现,全面保证用户的利益,仅仅从资金安全上着力是不够的,应从数据安全、投资安全、隐私安全等多个维度上着力,在保证用户良好体验的同时,强而有效地建立并运行安全保障,这是P2P公司需要继续补强重要层面。
在用户最为关心的资金安全方面,为了防控风险,从第三方理财平台实操的角度看,需要对风控分级对待:事前、事中和事后。事前选择优质的金融机构作为合作伙伴,依据排名、当前经济形势及以往运营数据对其产品进行选择;事中主要对数据进行监控,及时发现统计口径不一致的地方,要求每一笔客户签约档案都要留存,并且进行不定期和不定时的筛选、抽检;事后一旦发生违约情况,由合作机构一起开设的独立的、透明的风险金账户进行覆盖,保证投资者安全,P2P公司也可以按照风控流程将每一个环节标准化。将团队全部精力投入到自身风险控制能力、运营能力和用户体验的提升和实现上,从而获得市场的认可和用户的口碑。实践证明,没有第三方担保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只要有清晰的定位,踏实地做好自身风险控制、提升自身运营能力,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核心追求,还原金融的服务本质,才会有快速、稳健、长远的发展。
最后,如果说P2P行业发展初期,需要担保公司“扶持”的话,那这一轮去担保化的运动,就标志着P2P企业已经长大了,监管和市场对于P2P业务的规范和创新,不仅能帮助解决金融业存在的一些顽疾,解决此前行业野蛮生长的弊端,还有助于助推P2P行业获得更加可持续的发展和机遇,进一步提升整体经济效率和水平。
(作者系向上360首席执行官)
以互联网为创新手段实现全区域覆盖的互联网金融,迎来了一轮大规模的去担保化运动,这将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