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评论>

烂片《白发魔女传》票房为啥过亿

来源:好奇心日报Qdaily 时间:2014-08-07 13:11:58

  电影公司一再地用这样的烂片糊弄观众,所谓的“大制作” 越来越朝 “假、大、空”的方向发展,隐藏在巨额投资、大牌主创和宏大场面之下的仍然是虚假的情怀和空洞的故事,有一种再次受骗和智商受辱的感觉。

  上周五,也就是七夕前一天的晚上 10 点多,我被朋友邀请去看当天刚上映的《白发魔女之明月天国》。

  看完电影之后,我有点生气。

  这是一次让我非常生理不适的观影体验,故事毫无新意和悬念,剧情基本靠时间轴和 bug 推动,片中人物就像装了“开关” 一样不需要任何提示就可以在多种人格和情绪中自由切换,导演张之亮似乎把自己的才华全部落在了 1990 年代。

  电影公司一再地用这样的烂片糊弄观众,所谓的“大制作” 越来越朝 “假、大、空”的方向发展,隐藏在巨额投资、大牌主创和宏大场面之下的仍然是虚假的情怀和空洞的故事,有一种再次受骗和智商受辱的感觉。另一方面,一些电影公司老板——比如博纳影业的老总于冬,一边强调市场的不公和自己的委屈,用夸张地言论误导观众,一边仍然乐此不彼地生产着这些“怪物”电影。

  冷静下来,我相信生产这些“怪物”电影并不是电影公司老板们的主观恶意——谁也不想把自己的名字和烂片的标签联系在一起,更多的时候是因为在快速变化的电影市场中,这些通常出生在 1960,70 年代的老板们越来越难以按照过往的成功经验判断和行事,导致他们对于一部电影从质量到商业回报上的控制力在减弱。

  这让他们在拍电影这件事上变得更加大胆,同时也异常小心。一方面,他们愿意为郭敬明、韩寒的处女作投入重金,并把项目主导权交给两个“外行人”,甚至对于项目做出高额的票房保底承诺;另一方面,针对新导演、新编剧的投资变得愈发谨慎,大场面、大明星、3D 才是票房的保证。

  一个好的现象是,这种票房上的“明星效应” 正在逐渐和电影品质挂构,比如去年七夕节,黄晓明主演的另一部电影《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豆瓣评分 4.7)和去年十一上映的《神奇》(豆瓣评分 3.3),票房表现只能用“惨烈” 形容。而同年 5 月份上映的《中国合伙人》总票房高达 5.4 亿,黄晓明在里面的表演也十分出彩(不过在《白发魔女》中他又变成了面瘫)。

  另一个好的现象是,七夕这样的小档期的出现让一些擅长类型片的导演获得了更多成长的机会。黄真真指导的《被偷走的那五年》在 2013 年七夕取得近 1.5 亿票房,今年七夕的新作品《闺蜜》,在面临《白发魔女》、《后会无期》等片子的压力下,首周末的票房也超过了 1 亿——虽然影片本身并没有太出彩的地方。

  七夕当日的票房也从 2013 年的 1.4 亿增长到了今年的 2.4 亿,如七夕这样的小档期票房容量的扩大容纳了更多的电影。有 650 万人拥进了电影院,排片表上可供选择的电影也比以往更多。如果你不想看范冰冰、韩寒和郭敬明,你还可以选择青春爱情片《闺密》,翻拍的动作片《暴力街区》(我强烈建议看 2004 年的原版)或是《京城81号》这样的惊悚片。

  《白发魔女》在七夕当天获得了 1 亿票房,这个市场就和这部影片一样“妖气”十足。不过我觉得,这种情况并不会持续太久。拼人品比拼爹还不靠谱,如果你一直在赌场里待下去,赚到的钱迟早要吐出来,而且代价可能会更高。

作者: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