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评论>

银行讲诚信切忌“明严暗松”

来源:上海金融报 时间:2014-07-05 14:33:31

  为加强全社会诚信建设,国务院日前发布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首部国家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的实施,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企业来说意义重大,尤其是对银行来说更显得意义非凡。

  众所周知,在一些西方国家,信用往往与人的生命一样重要,甚至诚实守信的价值高于生命,一旦个人信用出现不良,别说到银行融资无法得逞,即便个人能力突出,就业仍会受阻,就是有钱消费,亦将受到种种制约。《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提出的“通过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实现多部门、跨地区信用奖惩联动,使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的要求,正是为了打造诚信为本的社会信用环境。然而,在当前实际工作中,一些银行却敢于在对客户诚信要求上打“擦边球”,为一些“关系过硬”客户在服务上巧开“失信后门”,人为地造就了“失信有理,违约受益”的金融乱象。

  其实,纵容信用不良客户乐享“超值服务”,早在前些年就成了银行内部的“潜规则”,一些银行借国家大面积对银行的政策支持,加大对不良贷款的化解力度,实际化解中不是想方设法通过扶持盘活、转型发展等正当途径,而是采用“公司倒闭”、“人员失踪”、“洪灾风灾”等虚假客户证明资料,对一些不良贷款核销了事。可以说,当时利用“萝卜”公章、虚假资料、对责任人文件处分等手段,核销了不少客户贷款,致使这些公司与个人因此“一夜暴富”。时至今日,一些单位和个人敢于在银行借款不还,与前些年一些银行贷款核销的“不良行为”诱导不无关系。再来看,近年多家银行信用卡透支形成巨额不良,表面上看与虚假消费套现直接有关,实则与银行对办卡人提供的虚假资料以及不良信用记录把关不严息息相关,亦与银行自身对不良信用卡核销的“粗放式审批”密不可分。

  可以预言,若银行在对客户诚信要求上依旧“明严暗松”,仍一直停留在诸如“因XXX客户一直在外出差,忙于拓展市场忘记按期归还贷款与信用卡消费款项,并非客户自身恶意逃避债务,债务形成不良实为客观因素,客户本身一直诚实守信。情况属实,特此证明”的“证明要求”模式上,以及对债务长期不还的客户还在一味地给予不良信用“核销待遇”,到头来,银行对客户自欺欺人的诚信要求,只会令银行自身走向“失信之路”而破产倒闭。“亡羊补牢犹未晚”。要想营造“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的良好信用环境,需要管理层从强化银行诚信制度管理入手,落实银行对客户的诚信要求。一方面,管理层要从政治和经济双重高度,依法制定和强制推行银行诚信经营与管理新制度,从源头消除各银行放松对客户诚信要求的“乱作为”;另一方面,加大打击银行违规违法核销不良信用和变相放松对客户诚信要求的经营行为,从严从重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铲除潜藏其中不为人知的“金融腐败黑土”。

  此外,还需改变单纯考核银行利润和片面核定不良贷款占比的金融监管考评模式,扭转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高管追求“经营虚假繁荣”得到提拔的用人乱象,消减人为降低不良贷款的“失信行为”。

  唯有如此,从根本上规范银行自身诚信经营行为,惩戒失信行为,才可有效避免“金融受损、政府兜底”的风险发生。

作者: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上一篇:最靠谱主题 好公司在哪?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新闻图片
热点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