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和信园蒙草抗旱绿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召明
「本期导读」如果提起内蒙古,第一个想到的应该就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美景,然而再深挖下去,恐怕脑海里的印象就要与沙尘暴和干旱联系在一起了,内蒙古草原的沙漠化有天灾亦有人祸,作为首都北京的西北屏障,这里同时也背上不光彩的沙尘暴发源地之名。环境治理在其它地区可能要与市政形象、生态美观挂钩,但是在内蒙古,环境治理却是与生存空间四个字密不可分。对于草原沙化治理,蒙草抗旱(行情,问诊)以本土草种恢复草原生态为手段,建立起自己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修复体系,本期《金融界走进上市公司》专访蒙草抗旱董事长王召明,向这位种草专家探寻治沙之法。
编者按:在西北荒漠化草原上,我们看到的只是沙尘暴的发源地,听到的只有胡琴苍凉的颤音,然而对于善于治理草原的人来说,这里则是未来的希望与源源不断的收益。
金融界:蒙草抗旱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所做的行业是草原生态恢复,您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
王召明:虽然我们的工作有很重要的社会效益,但作为企业肯定首先要考虑经济效益,然后才是社会效益,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从而壮大公司。而我们所做的工作正体现社会效益,我们的草种比进口的草种更耐旱、更节水、更省人力,能为国家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因此只有我们企业做得更好,社会效益才更高。
金融界:对于经济效益,公司目前的盈利模式是什么样的?对政府投资的依赖有多大?
王召明:不论是草原生态治理还是城市和道路绿化工程,肯定都是政府出资去做,过去我们主要接政府订单,没有其它更好的经营途径,而政府订单回款慢、时间长,现在我们也在积极开拓新的经营模式,正在进行转型。
像现在一些草原生态治理项目,政府只需进行部分现金出资,同时签订土地无偿使用合同,半沙化的草原看上去没有什么价值,但是一旦生态恢复后,可以引入养殖业,为牛羊提供牧草,还可以引入养蜂企业,引入旅游产业,这些后续项目的营收能让企业获得更多的收益,当地政府的财政负担也变小了,会给我们更多政策上的优惠。
金融界:之前呼和浩特大青山万亩草场生态治理工程就是这种模式吗?
王召明:是的,我们在草原经营过程中也会因地制宜,像大青山万亩草场作为离呼和浩特市区最近的草原,要承担很多市政商务接待任务,因此它的经营模式以旅游产业为主,养殖业次之,我们会做一些旅游项目的主题策划、商务演出等,因为我们拥有土地使用权,因此可以选择自主经营,也可以选择外包分成。
金融界:对于这种草原生态治理一般需要多长时间?治理完成后进行经营企业回收成本压力有多大?
王召明:一般草原生态治理的时间是五年,但是经营过程并不一定要在治理完成后才能开展,实际上随着治理,草原生态功能改善,一些养殖业等经营项目就可以进入。有些项目第一年做完就可以引入一些收益项目,一边进行草原生态治理一边进行经营,只要不是过度开发草原,这两者是不冲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