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和信园蒙草抗旱绿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召明
「本期导读」如果提起内蒙古,第一个想到的应该就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美景,然而再深挖下去,恐怕脑海里的印象就要与沙尘暴和干旱联系在一起了,内蒙古草原的沙漠化有天灾亦有人祸,作为首都北京的西北屏障,这里同时也背上不光彩的沙尘暴发源地之名。环境治理在其它地区可能要与市政形象、生态美观挂钩,但是在内蒙古,环境治理却是与生存空间四个字密不可分。对于草原沙化治理,蒙草抗旱(行情,问诊)以本土草种恢复草原生态为手段,建立起自己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修复体系,本期《金融界走进上市公司》专访蒙草抗旱董事长王召明,向这位种草专家探寻治沙之法。
编者按:虽然北上广并不是最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但不可否认它们是最佳的工作以及创业地点,然而西北地区,在半荒漠化的土地上,不仅缺少水资源,更缺乏人才资源。
金融界:作为扎根西北草原生态植被恢复的公司,蒙草抗旱如何实现人才贮备?
王召明:在我看来人才要因地适宜,因人适宜,像去野外选草种,一个是农业专业出身的教授,一个是当地放羊人,单从野外采集耐旱草种来说,当地的放羊人会做的更好,因为他从小生长在这里,秋天哪个草最后黄,春天谁先开花,没有人比他更懂了。我们要做绿化生态,很多工作人员都是当地找到,他们不一定是专家,但是却最懂得当地的环境。
内蒙古之前也有很多外省市的绿化企业进来,但是都做不长,因为他们从外省调来的领导受不了这里的环境,而我们就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从小经历这里的风吹雨打,我们已经习惯了这里的气候,了解这里草原和荒漠的脾气,这也是我们的一大优势。
金融界:蒙草抗旱8月份与北京大学合作开展生态农业相关领域的研究,公司主要关注哪些领域研究项目? 是否会向效益更高的园林绿化进发?
王召明:主要研究领域还是生态治理,生态是一个大的概念,我们主要精力是荒漠化草原治理,我们的广阔市场在野外,而大家普遍理解的园林其实并不是我们的企业标签,园林需要精雕细琢,需要艺术化,把生态节水放在后位,虽然我们也做一些园林项目,但是不会以此为重点。
金融界:蒙草抗旱每年在科研上的投入是多少?
王召明:我们这个科研可能和你们想象的不一样,很多企业产品通过层层研究验收后进入生产线,我们科研主要是草的繁育、制种与驯化,从一个野生草种的采集到真正完成驯化制种一般需要五年时间,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在科研草种的性状,也在对它进行种植经营。
在草种基地,在野外制种,每一步都是科研,每一步也都是在经营。我们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开展项目,往往是先引入当地生长的草种进行培育,因为当地的草种是经过自然竞争存留下来的,是最适合当地生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