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和信园蒙草抗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召明
「本期导读」如果提起内蒙古,第一个想到的应该就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美景,然而再深挖下去,恐怕脑海里的印象就要与沙尘暴和干旱联系在一起了,内蒙古草原的沙漠化有天灾亦有人祸,作为首都北京的西北屏障,这里同时也背上不光彩的沙尘暴发源地之名。环境治理在其它地区可能要与市政形象、生态美观挂钩,但是在内蒙古,环境治理却是与生存空间四个字密不可分。对于草原沙化治理,蒙草抗旱(行情,问诊)以本土草种恢复草原生态为手段,建立起自己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修复体系,本期《金融界走进上市公司》专访蒙草抗旱董事长王召明,向这位种草专家探寻治沙之法。
第一节
王召明:草原生态治理与经营并举蒙草抗旱正谋求转型
(背景片花:在西北荒漠化草原上,我们看到的只是沙尘暴的发源地,听到的只有胡琴苍凉的颤音,然而对于善于治理草原的人来说,这里则是未来的希望与源源不断的收益。)
金融界:蒙草抗旱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所做的行业是草原生态恢复,您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
王召明:虽然我们的工作有很重要的社会效益,但作为企业肯定首先要考虑经济效益,然后才是社会效益,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从而壮大公司。而我们所做的工作正体现社会效益,我们的草种比进口的草种更耐旱、更节水、更省人力,能为国家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因此只有我们企业做得更好,社会效益才更高。
金融界:对于经济效益,公司目前的盈利模式是什么样的?对政府投资的依赖有多大?
王召明:不论是草原生态治理还是城市和道路绿化工程,肯定都是政府出资去做,过去我们主要接政府订单,没有其它更好的经营途径,而政府订单回款慢、时间长,现在我们也在积极开拓新的经营模式,正在进行转型。
像现在一些草原生态治理项目,政府只需进行部分现金出资,同时签订土地无偿使用合同,半沙化的草原看上去没有什么价值,但是一旦生态恢复后,可以引入养殖业,为牛羊提供牧草,还可以引入养蜂企业,引入旅游产业,这些后续项目的营收能让企业获得更多的收益,当地政府的财政负担也变小了,会给我们更多政策上的优惠。
金融界:之前呼和浩特大青山万亩草场生态治理工程就是这种模式吗?
王召明:是的,我们在草原经营过程中也会因地制宜,像大青山万亩草场作为离呼和浩特市区最近的草原,要承担很多市政商务接待任务,因此它的经营模式以旅游产业为主,养殖业次之,我们会做一些旅游项目的主题策划、商务演出等,因为我们拥有土地使用权,因此可以选择自主经营,也可以选择外包分成。
金融界:对于这种草原生态治理一般需要多长时间?治理完成后进行经营企业回收成本压力有多大?
王召明:一般草原生态治理的时间是五年,但是经营过程并不一定要在治理完成后才能开展,实际上随着治理,草原生态功能改善,一些养殖业等经营项目就可以进入。有些项目第一年做完就可以引入一些收益项目,一边进行草原生态治理一边进行经营,只要不是过度开发草原,这两者是不冲突的。
第二节
王召明:正积极解决资金压力新增项目提高首付款比例
(背景片花:与政府打交道的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对政府投资的依赖以及现金流压力,在园林绿化行业这种情况更为明显,虽然地方政府做老赖的现象十分少见,但是账期延长更让企业头疼不已。)
金融界:在对草原生态治理过程中,蒙草抗旱如何解决资金垫付压力?
王召明:这个就需要进行前期的成本控制考量,我们上半年接了四十多个订单,实际上按照我们公司的实力,能够接更多的订单,但是出于资金需要与企业稳步发展考虑,我们会控制订单数量与企业发展速度。
草原生态治理项目本身需要大笔的建设资金,而由于政府提供无偿土地使用权,因此我们前期资金不会很多,而我们拥有自己的草种基地,有自己的植被储备,因此原材料可控,在成本上压力较小。去年“草原生态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这个联盟里有企业、科研单位、金融机构,我们可以与联盟成员组成联合体,共同进行项目运作,减少前期资金压力。
金融界:在蒙草抗旱的2014年半年报中,我们看到公司的现金流压力很大,对此有什么解决办法?
王召明:现金流压力大属于行业普遍现象,因为我们首先是接政府订单,政府项目极难出现坏账,但是账期长的问题不可避免,而且我们对草原生态治理后还有后续的经营运作,因此资金回收周期长。目前我们主要解决办法是对新增项目提高首付款比例以及对原有应收账款结合经营模式进行改善,这个事情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逐步解决。
通过我们的报表可以看到我们的应收账款比例高,存货比例低,应收账款是经过甲方确认后从存货科目调入的,有坏账计提,在财务上更谨慎,风险也更可控。
金融界:我们看到蒙草抗旱近期发布了定增预案,前期公司资金使用情况如何?新募集资金主要投向哪些领域?
王召明:我们之前总共有两次资金募集,使用进度已经达到80%,(2014年6月底)前期募投资金一个是补充流动资金到各个工程项目,另一个是我们两个生产基地的建设,生产基地要在2014年12月31日完成竣工。2014年7月28日公布的定增计划主要为手中的订单项目进行资金募投。
第三节
王召明:人才战略要因地适宜有时放羊人比教授更懂草
(背景片花:虽然北上广并不是最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但不可否认它们是最佳的工作以及创业地点,然而西北地区,在半荒漠化的土地上,不仅缺少水资源,更缺乏人才资源。)
金融界:作为扎根西北草原生态植被恢复的公司,蒙草抗旱如何实现人才贮备?
王召明:在我看来人才要因地适宜,因人适宜,像去野外选草种,一个是农业专业出身的教授,一个是当地放羊人,单从野外采集耐旱草种来说,当地的放羊人会做的更好,因为他从小生长在这里,秋天哪个草最后黄,春天谁先开花,没有人比他更懂了。我们要做绿化生态,很多工作人员都是当地找到,他们不一定是专家,但是却最懂得当地的环境。
内蒙古之前也有很多外省市的绿化企业进来,但是都做不长,因为他们从外省调来的领导受不了这里的环境,而我们就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从小经历这里的风吹雨打,我们已经习惯了这里的气候,了解这里草原和荒漠的脾气,这也是我们的一大优势。
金融界:蒙草抗旱8月份与北京大学合作开展生态农业相关领域的研究,公司主要关注哪些领域研究项目? 是否会向效益更高的园林绿化进发?
王召明:主要研究领域还是生态治理,生态是一个大的概念,我们主要精力是荒漠化草原治理,我们的广阔市场在野外,而大家普遍理解的园林其实并不是我们的企业标签,园林需要精雕细琢,需要艺术化,把生态节水放在后位,虽然我们也做一些园林项目,但是不会以此为重点。
金融界:蒙草抗旱每年在科研上的投入是多少?
王召明:我们这个科研可能和你们想象的不一样,很多企业产品通过层层研究验收后进入生产线,我们科研主要是草的繁育、制种与驯化,从一个野生草种的采集到真正完成驯化制种一般需要五年时间,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在科研草种的性状,也在对它进行种植经营。
在草种基地,在野外制种,每一步都是科研,每一步也都是在经营。我们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开展项目,往往是先引入当地生长的草种进行培育,因为当地的草种是经过自然竞争存留下来的,是最适合当地生态的。
第四节
王召明:收购普天园林主要为战略补充及增加收益
(背景片花:作为立足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荒漠化生态治理的蒙草抗旱,在2013年收购了位于上海的普天园林,难道公司想向南方发展?亦或要想主攻地产园林?市场众说纷纭。)
金融界:蒙草抗旱收购了浙江普天园林建筑发展有限公司,未来是否有加大景观工程业务的考虑?
王召明:这个主要是为了配套公司项目进行服务的,我们本身也有设计院,普天以地产园林为主,这对我们主业来说是一个新的补充,他们不与我们的主业市场形成竞争,我们过去也从未在南方有过市场合作,因此不存在同业竞争关系,这方面投资主要是战略补充以及增加收益。
金融界:收购普天园林是否预示着公司要走出干旱半干旱地区,向更广阔的南方市场进发?
王召明:这个不会,我们扎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收购普天是在不影响主业情况下进行的市场开拓,我们在长江以南没有任何业务,而普天在那里有市场与业绩,因此双方才走到一起,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金融界:蒙草抗旱在景观园林领域的订单份额有多少?
王召明:大约占到总订单的30%,剩下的主要是就是草原生态治理工程。
(访谈结束)
记者手记:
此次跟随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举办的“上门服务周之走进甘肃”活动,最后一站是到内蒙古阿拉善参加生态文明 阿拉善对话”论坛,也第一次真正接触到茫茫沙漠与半荒漠的戈壁。
在这个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十倍的内蒙古最西端,盘踞着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在这里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如果不治理环境,三大沙漠汇合后,阿拉善将寸草不生。这并非危言耸听,在自然界的天威之下,人类的力量是渺小的,而蒙草抗旱认为,虽然一株草的力量是薄弱的,但是只要让那风吹即弯的野草聚连成片,却能爆发出连沙漠都无法侵扰的凝聚力。
草原沙化治理任重而道远,蒙草抗旱董事长王召明一句话深深道出了他心中深深的遗憾:“我们进行的草原生态治理无法远离城市,然而最需要治理的恰恰是那些生态破坏最严重人迹罕至的地方。”(郭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