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算盘
反观李嘉诚在中国内地,2015年时,他曾表示,“继续看好中国经济”。
但随着长江实业地产有限公司对占地5万平米的上海世纪汇广场项目的抛售,李嘉诚在内地持有的投资性物业面积只剩下了15万平方米,仅相当于21个足球场大小。
这种做法,很难与他“继续看好中国经济”的说法相一致。
李嘉诚发力于内地投资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
上世纪90 年代前后,当不少外资撤出中国之时,李嘉诚选择逆流而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刘福垣在接受第一财经1℃记者采访时表示,李嘉诚是个会看经济形势的政治家,“1989 年以后,在别人都跑的时候,他来了。”
1993 年,和记黄埔有限公司(下称“和记黄埔”)获准入股盐田港,持有70%的股份,和盐田港一起共同投入60 亿元建设集装箱码头。这是当年内地最大的外资引进项目。同期,李嘉诚签下了北京一大型城建工程项目,就是后来著名的东方广场。东方广场由此成为李嘉诚在内地投资地产物业的标志。据2013 年专访李嘉诚的《南方周末》报道,这一年,李嘉诚内地项目已经占到了集团资产的四分之一。
在过去数十年间,地产业务成为李嘉诚在内地获取财富积累的主要来源。至2015 年,李嘉诚旗下“长和系”的总市值高达1.222 万亿港元,成为香港第一大家族性财团。而在上世纪70 年代上市之初,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长江实业”)市值仅1.57 亿港元。
“长和系”是李嘉诚旗下上市公司所构建的企业集团的总称,集团核心为两大上市旗舰——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长江系”分别包括长江实业(00001.HK)、长江基建集团(01038.HK)与长江生命科技(00775.HK);“和记系”则包括和记黄埔(00013.HK)、和记电讯(00215.HK)、和记港陆(00715.HK)和电能实业(00006.HK)。此外,长和系参股的港股公司还有TOM 集团(02383.HK)。
2015 年1 月,长江实业、和记黄埔合并后分拆为长地与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当年6 月3 日,长地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全数接手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的全部地产业务,总物业估值达到4201 亿港元,由此成为香港地产商中的航母。
在长地估值达到4201 亿港元的总物业中,香港物业组合估值约2690 亿港元,占比高达64%;内地达1380 亿港元,占比32.9%;海外约130 亿港元,占比3.1%。
长地2015 年年报显示,该公司2015 年的营业额为587.93亿港元,同比增长82%。物业销售利润为155.22亿港元,香港、内地及新加坡分别贡献47.69亿港元、100.93亿港元和6.88亿港元。
长地的销售额还在增长。2015 年,该公司内地物业销售额为2014年的5.13倍。2015年内地物业销售294.05 亿港元,而2014 年的数据显示为57.31 亿港元。同样,长地2016 年中报显示,公司上半年收入为275.6 亿港元,与2015 年同期的190亿港元收入相比,业绩大幅上涨了45%。中报说,这是“内地房地产市场在去库存政策支持下,销售量及房价均有理想表现,带动集团在内地销售及收入”。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李家在中国内地都获得不菲的利益,但问题是,他们不断抛售投资物业的做法,给人一种“跑路”的感觉。
从2013 年8 月开始,李嘉诚就陆续抛售内地投资性物业套现,到了2014 年其更是加快了减持进程。2013 年8 月,李嘉诚以26 亿元出售从1997年入手的广州西城都荟广场项目,该项目位于荔湾区黄沙大道8 号,总建筑面积约8.8 万平方米,位于地铁1 号线及6 号线黄沙站上。
尽管西城都荟住宅部分直到2008 年楼市处于冰封时才开始出售,但出售价位却高达1.5 万元/平方米。到2011 年,最后一批住宅的售价已高达2.5 万元/平方米,粗略测算,住宅部分为整个项目创收至少达20 亿元。
2013 年10 月,李嘉诚家族以71.6 亿元出售上海陆家嘴东方汇经中心。东方汇经中心建筑面积超过11 万平方米。东方汇经的售价是当初拿地时价格的8 倍还多。根据当时和记黄埔的公告,出售东方汇经中心50%股权将净赚18.4 亿港元。
2014年4月,李嘉诚次子李泽楷旗下的盈科大衍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盈科地产”,00432.HK)宣布,以72.01 亿元出售北京盈科中心。根据盈科地产当时估计,出售该项目税前盈利26.46亿元。
最近出售的世纪汇广场项目交易价格为200 亿元人民币,根据长地董事会预计,此次交易,集团将获得未经审核得益约62.2 亿港元(约人民币54.3 亿元)。
目前,长地持有的内地投资物业已经不多了。长地2015 年年报显示,该公司持有约150 万平方米的投资物业。其中,在香港持有约130 万平方米,而在内地仅剩15万平方米。
对于李嘉诚的上述动作,有人说,这是他看空中国房地产的表现,也有人说,这仅仅是他做出的短暂性选择。刘福垣的观点属于后者。“他(李嘉诚)还会回来的。他现在是看哪里好就往哪里走,但这仅是短暂性的。”
“应该说,(这)是一个生意人非常理性的做法,即哪里盈利水平高,资金就会流向哪里。”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与刘福垣持有同样的观点。他向1℃记者表示,“从这个角度看,可以理解为李嘉诚在全球资产配置方面有其独到的和前瞻的眼光。”
严跃进分析说,以李嘉诚投资的思路,他若认定部分物业价格高估,即会采取抛售的做法来回笼资金,进而增加对其他投资机会的把握。
有人认为,这是李嘉诚一贯的“高买低卖”的经营之道而已。但从战略角度来看,资金安全才是李嘉诚这样庞大体量的集团最为关注的焦点,保证充足的流动性则是焦点中的焦点。
所有的战术都是为了满足这样的战略。对于在香港只抛不买的行为,李嘉诚在2015年6月曾经说过,在香港买不到地,是因为超出集团预算,要计算“面粉价”和“面包价”,如果“面粉贵过面包”,就不会买,因为要为股东争取利益。
但人们更想知道的却是,李嘉诚会不会继续抛售内地和香港的投资物业,李家的进与退发出的什么信息?
一个积极的信号是,李家在香港中断购地数年后,9月中旬,香港地政总署公布,九肚丽坪路住宅地以19.53亿港元批出,中标财团为长实地产,此次楼面价格为每平方尺8001港元,较估值上限高出约33.4%。
然而,这样一个信号所释放出的信息,是微弱的,并不足以说明李家投资策略的变化。他们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进退之术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