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重庆去年的销售数据来看,销售前十中大多是外来房企,本地房企中能排到前十的只有一两个,您觉得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庄泽宝:这是一个健康的现象,全国性的公司或者大的企业,影响力和覆盖面会越来越大,在很多城市的发展也会越来越深入。但也不是说本地的房企就一定不行,而是很多本地中小企业慢慢退出市场,份额自然也变少了。
我们注意到,在重庆能够排在前列的的开发商也已经开始了全国性策略,或者是已经在其他城市有布点的,总体的量还是能够维持,比如说龙湖、金科以及协信。
但是有一定很关键的就是,重庆的市场并不容易做,不仅价格低,而且一般都是靠量取胜,所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对重庆市场的把握以及节奏控制上用点心。
记者:中原集团研究中心发布,在统计的50个大城市中,前5个月的土地出让金达到了7993.5亿元,同比去年增长了55.8%,您怎么看待目前的土地市场?
庄泽宝:土地市场是一个领先指标,反映出开发商对后市的看法,如果他们不看好肯定拿地少,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开发商今年对市场的信心比去年好了很多。
另一方面,由于这两年都在低价甩货,去库存,特别是过去两年没有达到拿地的预期价格或者利润,所以需要补仓。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大家也比较理性一点,所以不会说像以前一样,抢完一线的土地又去抢二三线的。哪怕现在出现了地王,也是局部的现象。
记者:相比于地热的长三角,重庆就显得特别冷清,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仅仅是去库存,还是有别的原因?
庄泽宝:主要还是城市分化的问题,重庆的库存量一直比长三角大得多,所以开发商拿地也没那么积极;另一方面,重庆整个市场经济发展和购房需求不够旺盛。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开发商整体战略思想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以前是一二三线都去拿地,但现在基本上集中在一线,或者有选择地进二三线城市。
作为政府来说,推地也会看开发商拿地的积极性以及现有的市场供应,这也是今年以来重庆很少推地的原因。
记者:商业地产热潮逐渐在消退,空置率高、去库存难等问题都开始显现,在这个热潮之后,商业地产还能收获什么?在商业地产领域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的房企要怎么应对这个变化?
庄泽宝:从乐观角度来说,商业地产热潮过后留下了很多商业,这对于城市的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未来配套肯定很充分。
另一方面,商业地产的过剩不只是因为供应过多,而是消费模式发生了变化。所以未来不止是企业,整个社会都要买单。
商业的发展例如资产证券化以及国外很流行的REITs,在中国都是刚刚起步阶段,以往开发商都是慢慢卖,很少作为持有。所以在经营上怎么资产证券化,以及如何解决库存压力等问题,都给业界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对于在商业地产领域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的房企,要懂得如何转型,既然卖不出去就要从商业的本质去考虑,该怎么打造产品,后续怎么经营,是不是要有自己的团队;或者是不是要考虑跟专业的公司以及投资者合作,让别人帮忙处理这些过剩的商业资产。
对于后续想进入或者是拿了商业地产之后还没做的企业,就要谨慎一些。不像以前,住宅盖完之后亏本还可以靠商业赚钱,但是现在商业不是拿来卖的,所以就要提前考虑。
记者:重庆商业库存量也非常大,解放碑和观音桥两大核心商圈在建的购物中心项目就有90万平方米,对于重庆来说,商业地产要怎么样才能突围?
庄泽宝:总体量确实是很大,单靠开发商很难去改变,还是要依靠整个城市的布局、经营调整,包括产业的调整、人口的导入、布局的完善,才能逐步把商业消化,或者是才能跟这个城市相匹配。
对于企业来说,要对市场、产品,以及所在区域的商业有所了解,从定位、规划上有自己的特色,或者有差异化的地方。而且商业不是卖了就一了百了,最重要的还是能不能盘活,经营好。
现在中国的商业仍处于一种初级阶段,也刚刚从盲目乱卖的时代进入到关注规划、产品定位及经营上面,商业地产更多是做一些资本运作,是做资产证券化,如果这一步走通了,开发商在商业地产的获益远远比简单的一买一卖的利润要高得多,整个商业的价值在于经营完以后的增值和品牌的塑造。(观点地产 李妙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