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界人物>焦点人物>

变身“网红” 董明珠意在格力转型还是玩套路(2)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6-05-19 09:44:19

  显然,多元化的产品,同样需要专业的技术、品牌、渠道与之匹配,否则即使通过已有渠道进行强推,也难以成功。

  但其实在董明珠的“棋局”中,多元化的家电产品、手机都只是格力智能家居的棋子之一,她下一步真正“押宝”的是智能制造、数字机床和模具等“重工”领域。

  2015年9月,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独立运营。去年产出智能装备2000台(套),产值超过5亿元。2016年初格力电器宣布准备收购珠海银隆新能源公司,进军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

  格力电器在2015年年报中表示,将继续以空调产业为支柱,大力开拓发展新能源、生活电器、工业制品、模具、手机、自动化设备等新兴产业,将格力“从单纯的家电制造企业向新能源行业及装备制造企业进行产业拓宽”,实现多元化稳健发展。

  5月15日,在自媒体首场公开课的演讲中,董明珠说:“一个家庭在安全、环保的环境下,需要什么?这是我们正在研发的系列产品。”

  “我们已经有数控机床、机器人、检测和运输自动化设备等产品。自主创新,我不急于求成,必须掌握核心科技。现在中国最先进的数控机床都是进口的。希望未来三年,中国数控机床不出国门、在格力电器就可以买到,这是我们的梦想之一。”董明珠又一次毫不谦虚地放言。

  争议与反思

  国人大都讲究“低调”,因为知道“树大招风”,但董明珠从来都不是一个藏着、掖着的人。她向来“高调”,“眼睛里揉不了沙子”,对竞争对手的一些做法不满,她在公开场合也会毫不留情地“开火”。

  去年格力还打出了“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新口号,既为中国制造摇旗呐喊,又为格力产品多元化铺路。不过,董明珠的高调言行,与最近格力电器公布的业绩形成了鲜明对比,引来不少争议。业绩波动、任性决策和个人炒作是三大质疑点。

  家电行业资深观察人士刘步尘就直言,格力电器2015年业绩大幅下滑,营收一下子从近1400亿元跌落至不足1000亿元。格力电器2014年下半年以来收入掉头向下,与董明珠近年来的“大跃进”情结严重息息相关。

  而董明珠在4月中旬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收入下降“不用慌”。她的理由包括:一是大环境变化,宏观经济下行趋势;二是前几年的刺激政策透支了市场;三是格力电器之前已经连续三年每年增长200亿元,空调市场需要消化一下;四是去年格力主动对空调价格进行调整,有的降价200~300元,有的甚至降价1000元,市场同样需要消化。且格力电器的净利率达到12%,有7个研究院、8000多名研究人员的技术支撑,“所以根本不用紧张、不用慌”。

  5月11日,董明珠再次公开高调回应:“格力电器2012~2015年利润翻了近一番,年年是国家的纳税大户,格力正在转型,数据不能说明全部,发展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格力的战略方向,刘步尘也提出质疑,他援引经销商的话认为,格力空调的市场地位实际上很大程度是朱江洪奠定的,而董明珠上台以来大搞多元化如晶弘冰箱、大松小家电、格力手机,很难说哪个成功了,尤其格力手机可以说已经惨遭失败。不过格力电器有800亿现金存款,如此殷实的家底,足够董明珠任性几年。

  其实,格力电器的多元化无可厚非,也是顺应发展需求的。奥维云网(AVC)助理总裁、学院院长张彦斌向分析认为,尽管格力2015年的营业收入下降了,但是格力在空调市场的份额却得到巩固和提升,目前格力家用空调一年的产销规模达到2000多万台(套),格力在国内家用空调市场的份额已达到37%~40%,比主要竞争对手高出大约10个百分点。“空调市场平稳增长,不可能继续快速扩张,格力需要向多元化、智能化转型。”

  关键是如何推进多元化。外界担心的是格力花了20年时间专注做空调,才成就今天的地位,如果董明珠一下子宣布做手机,一下子又宣布做新能源汽车,摊子铺得太快,能否继续做出精品来?更何况,手机行业早已是一片“红海”。

  对此,董明珠在5月15日的演讲中表示,格力手机未来五年主要配合格力智能家居,“只要你有技术、有质量,红海就不成立。”

  一位格力电器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董总”最看重的还是上游的智能装备产业,她“以制造为核心”的战略思路并没有改变。由于格力智能家居的特色在于环保、节能,与光伏太阳能衔接,所以,“董总”要把格力的产业延伸到新能源;而电动车的主要部件包括电机、车身和新能源电池,格力已有较强的电机、模具能力,一旦收购了银隆,也具备新能源电池的能力,就能掌握电动车的主要技术。

  “格力转型的核心内容,一是效率,二是质量,效率、质量转型成功,效益就有了。格力不只有空调,也不只有一个品牌。智能制造,不仅提高效率,对品质控制也有很大好处。”董明珠向第一财经记者说,“格力要做百年企业,必须将地基打牢。”

  其言下之意是,无论格力将来做什么产品,机械装备是工业之母,只要格力能掌握智能装备的核心技术和能力,做其他多元化产品,也同样能保证质量、实现自主创新。

  尽管外界都公认董明珠擅长营销和炒作,但也许受到朱江洪“言传身教”的感染,董明珠对技术的投入从不吝啬。她曾对格力的员工说,如果没有核心技术,就好像被别人卡着脖子。所以,朱江洪提出的“一个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永远没有脊梁”,至今仍在格力总部展厅一进门的大墙上醒目地贴着。

  一向作风务实的格力,如今擅长话题营销,这与董明珠的频繁“曝光”紧密相关。

  客观讲,董明珠的明星“范儿”,在当下的营销环境中,确实有助于推广和提升格力新兴的多元化产品的品牌知名度。有人甚至打趣说,“董姐”不经意地拿出格力手机,就可以“抢头条”。但也因此,其本人屡次被质疑是否过分个人炒作、个人品牌盖过企业品牌,反而会给公司带来风险,也不利于“接班人”的成长。

  董明珠表示,自己也在培养接班人,目前是“普遍撒网”。她最担心的,不是能力问题,而是道德问题,在社会大环境下,如何坚守原则。大部分人随遇而安、随波逐流,有的人虽然敢于挑战,但思维片面。

  有一天,董明珠问一位副总,你为什么不管这件事?这位副总说,你曾说不让我管。“人最重要的是自我驱动。用什么方式、制度,不让他再犯这样的错误,或者不让我再犯这样的错误呢?人,需要不断修正自己。”董明珠说道。

  强硬如董明珠,也在不断修正自己。

  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院长、企管系主任苏勇教授向记者分析说,格力电器业绩波动可以理解,前几年快速成长,有一个调整期也正常。最近苹果公司也出现业绩下滑和股价缩水,企业总是波浪式成长,总体发展趋势向上,就值得肯定。

  至于格力多元化的思路,苏勇认为,“董总非常能干,但有时过于强调主观。她认为不存在红海,只要你做得好,红海也变为蓝海。但按波特的五力模型,你作为新进入者,做冰箱、新能源汽车、手机,相对很多有品牌、技术和渠道的企业,有何差异化优势?优势、劣势、机遇、挑战,都要想清楚。”在苏勇看来,不是只要能做,就代表可以做好。比如手机领域,不说三星、苹果,国内华为、小米的市场占有率已经很大。格力进去,优势在哪里,值得再考虑。

  苏勇还表示,董明珠有个人影响力,为企业站台宣传推广未尝不可,但不能经常化、泛滥化。一是人的精力有限,企业内部的细致管理,企业一把手还要认真参与;二是企业一把手在一线营销,有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万一企业有问题,就没有退路,“一把手说话不能太满”。

  其实,格力和董明珠目前的困局和突破行动,也是传统优势企业适应新时代的一个缩影。苏勇认为,不往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转型就会死掉;但是又要保持现有利润不能掉下来,难度很大,一定要做好风险控制,平衡好新旧产业,掌握好转型的节奏。

  从格力的发展历程看,董明珠闯过大风大浪,具备不断直面现实问题、快速学习、持续创新的能力。但在当下繁多的公开活动之余,如今的董明珠还是否有更多心力去体察一线的真实困难和需求,作为一个真正的工业家,脚踏实地地、及时地找到突破格力多元化困局的“棋谱”,再次挑战成功呢?(来源:第一财经 记者:王珍)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